郭澄浩
摘 要:體育是一門強健體魄、塑造完善人格的學科,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現狀,發現當前的小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夠,不僅影響了學生總體發展狀況,也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為此,小學體育教師應對學生發展進行綜合的評定,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對體育課堂進行深入的研究,讓體育成為小學生的一項重要興趣項目,提升體育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高效教學;實施建議
隨著對學生全面發展心聲的提出,教師們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體育教師也不例外。體育是一項強身健體并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只有將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項目中,才能發揮體育的功效,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但是不可否認,目前的體育課堂教學之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如體育教師對備課重視程度不夠、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不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等等。為此,體育教師應充分認清當前的教學問題,并注重多樣的教學形式,才能從根本上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
1.教師要精心備課
教學準備是進行體育教學的首要準備工作,是體育教師對學生、對體育項目進行了解和把握的工作過程。所以,體育教師要精心準備每一節體育課程,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長和體育特點研究出合理的教學形式。
例如,在學習立定跳遠模塊知識內容時,筆者進行了深入的備課準備工作。首先,分析學情。筆者對所教的班級學生進行綜合的研究,結合他們對體育的認知、體育技能的把握、身體的素質等考慮如何進行教學。其次,研究教學內容。體育內容是學生參與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對學生進行體格和心理訓練的主要途徑,在研究這一教學內容時,筆者綜合考慮學生的忍耐力和發力狀況制定教學內容的深淺。最后,教學目標的。對于教學目標要結合對學情和教材的分析來綜合性的確定,如,讓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掌握立定跳遠的正確方法;在訓練時把握好雙腳起跳、雙腳落地的規范;能獨立完成立定跳遠的動作。在這樣的備課過程中因為綜合思考了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學生的預期能力,所以在具體訓練過程學生表現得比較積極,體育課堂的效果自然較好。
2.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分層
不同的小學生個人體質、體育綜合學習能力、整體體育知識儲備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承認并尊重小學生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結合的學生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當小學生體會到教師的尊重時,他們的課堂參與性將會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將會更加理想。
例如,在學習立定跳遠內容時,筆者發現班級的男生和女生對于立定跳遠的興趣截然不同,男生的興趣比女生的興趣更足。同時,性格活潑好動的學生比性格內向的學生更積極。所以,筆者綜合分析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之后,決定采用分層的形式傳授。筆者將班級的學生分成了兩個層次,活潑好動的學生和有興趣的同學分為一個層次,性格內向和不愛運動的學生成為另一個層次。對于前一個層次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在掌握基礎動作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跳遠距離;對于后一個層次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跳遠動作,并給他們降低跳遠的距離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筆者進行巡回指導,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如此,班級的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尊重,不斷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精準和針對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3.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
《禮記》當中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真正地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并允許學生參與到教學方法的確定過程中,如此,才能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由歡樂的氣氛中學習體育技巧,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放下比較自我的狀態,而是與學生主動親近,讓學生信任教師,并給予學生一定的體育自主性,為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提供重要的助力。
例如,在足球這一部分教學時,筆者將貝克漢姆的故事講給了學生聽,學生們的興趣十足,接著學生們粉粉議論起足球的玩法等。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筆者讓學生們自行研究出一種足球的玩法,然后將自己的玩法體現出來。如此,學生們都興奮起來,每個學生都充滿了自信,并與其他同學熱情合作起來,更好地實現了體育課堂的氛圍,提升了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訓練動力。
綜上所述,體育作為小學階段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體育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體育訓練,讓體育成為學生身體發展、品格形成、心理成長的重要動力。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需要體育教師進行積極的教學努力和實踐。體育教師不僅要認真備課,更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讓體育課堂喚醒學生的熱情,讓體育課堂成為歡樂的海洋。體育課堂只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趣味,帶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才能讓學生更愿意參與體育訓練,最終體現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凱麗.賞識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02):1-2+10.
[2]周寒寒.小學體育高效課堂教學管理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11):13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