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延松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小學教育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在機械能小學體育教學的時候,教師除了需要對學生們進行身體鍛煉之外,還要對其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展開培養。為此,教師便可以嘗試應用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以此增強自身綜合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應用的意義,并對于具體方法方面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小學體育教學;實踐
引言:對于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而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由此可見,對學生們的綜合能力提升意義重大。為此,體育教師同樣需要對此提高重視,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應用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由于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學習,所以如果當學生表現出厭惡學習、抵觸學習時,就表明當前的教育時失敗的。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持“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進體育鍛煉當中。
(二)培養學生們的體育能力
小學體育教學融入陶行知教學理論,要求學生頭腦靈活的同時,手腳也要靈活。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與同學互相討論、合作、實踐中掌握學習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全面綜合能力。
(三)增強學生們的鍛煉意識
小學體育改革要求培養學生鍛煉的意識,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身邊是否有專門的鍛煉器材,都不會影響到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當學生想要進行鍛煉時,不會被地點與器材所限制,身邊的任何物體都能夠成為學生進行鍛煉的器材。促使學生能夠將體育活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在學習之余能夠與小伙伴們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而促使體育鍛煉習慣一直延續下去,進而確保培養學生養成體育鍛煉意識與終身鍛煉的生活習慣。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應用的具體方法
(一)創設“生活化”目標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的重點是生活教育。小學體育教學中沿用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應當注重其理論中的“普及化”及“大眾化”等特點。通過不斷的尋找學生日常生活元素,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體育課堂教學相結合,從而展開小學體育教學的新篇章[1]。
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魚躍前滾翻”課堂教學時,首先教師應當注意的是教學的重點不在于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夠完美的完成魚躍前滾翻的動作。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督促大家不斷地進行練習。以此確保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危險的時候,能夠利用所學到的體育知識來保護自己。其次,教師在設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學生的練習以及培養學生在合理運用知識的意識。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將體育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二)合理選擇“生活化”內容
隨著新課標改革,現階段的小學教育都是以教學目標為主,教學內容為輔、這種教學改革也與陶行知先生的觀點理論是一致的。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而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能夠更加具有真實感,進而能夠更加容易理解與掌握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小學三年級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前準備“小紙球”等道具,并且設置教學游戲。在課堂教學時,通過提前準備的課堂教學游戲,讓班級里的學生們都化身成為“地球環保小衛士”。通過跟“小紙球”們進行“戰斗”來激發學生積極練習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在游戲中設置各種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困難,讓學生通過商量。合作來解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進課堂教學當中。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設置的環保小游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還培養了學生環保意識。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
陶行知先生也曾經提倡過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的事物產生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進行學習。所以,小學體育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創建情境教學。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進情境創設當中,以此來促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應當在課前創設情境教學內容。當學習“投擲”時,教師可以創設“沖刺藍天”的情境教學。通過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情境教學,將抽象的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的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主動積極參與進教學內容當中,能夠用心去感受教學內容。
(四)開發“生活化”場地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還提倡過“社會即學校”的理念,以此來提倡不要局限教學方式。任何的事物與環境,都可以成為教學的工具。因此,小學體育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種生活廢料,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進行自我鍛煉。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學生能夠受益終身[3]。
例如:當學生得到一張舊報紙時,學生不僅可以將它折成紙飛機進行玩耍,而且還可以將它卷成棒與其他小伙伴進行“格斗”游戲。教師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各種生活器材,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不斷的開發新型鍛煉器材。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在保持終身鍛煉意識的同時,還能夠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抱有熱情與興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不僅掌握著學生的命運,還掌握著整個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注重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具有詩意的教學情境。從而促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用身心感受到體育的魅力。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終生鍛煉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賈文雅.引生活之源,活“語德”之水——論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8(12):00011-00012.
[2]李靜婧.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在我國中小學主題班會中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4):85-86.
[3]陳亨源,陳小華.在生活中快樂成長——生活德育校本課程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德育,2017(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