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發
摘 要:“綠色作文”的概念,是從“綠色食品”里借來的。綠色食品,是指無農藥,無污染,無激素,在自然狀態下生長而成的健康食品,把這個概念引申到作文中來,是指無矯情,無假大空,無種種清規戒律,要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作文教學充滿勃勃生機,讓學生的心情和思想從筆尖流淌出來,在自然輕松的狀態下進行情感流露。在成長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長,這就是綠色作文的本意和真諦。
關鍵詞:綠色作文;作文教學;寫作技巧
綠色作文,是真誠情感的追求,是真實思想的流露,是率真個性的釋放。
綠色作文,是于社會的默默體驗,是于書本的靈感激發,是于人生的完美奉獻。
反思傳統的作文,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作文教學中“人文分離”的問題十分突出,作文已經異化為應試工具,于是,作文中說假話,虛張聲勢;說大話,不著邊際;說空話,向壁虛造;說套話,人云亦云。“送盲人回家”曾經“走火”;“救落水兒童”曾經“走俏”;“勇斗歹徒”目前又“行情看漲”;為了抒發對老師的崇敬之情,隨意杜撰老師帶病上課暈倒在講臺上的感人場面。這樣的作文,將會鑄成學生人格的分裂,表現在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導向上……究其原因,就是為了適合應試教育的要求,獲取高分,而有意、無意地違背了作文的“本真”。應試作文淹沒了作文的“本真”而造成了真實生命的缺席,成了流于裝腔作勢的故弄玄虛之作。因此,小學綠色作文教學應該“防”止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防止教學指導偏“位”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指出:“要重視作文指導。”我們總是把這里的“指導”搞錯了位置,狹隘地理解為就是“作前指導”。所以,便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至此處,從命題、選材、確定中心、選擇寫法,到開頭、結尾及詞語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細致入微的指導。我認為在綠色作文教學指導中應該下面著手:
1、抓課堂契機,集集體智慧,引發學生的寫作動機——一吐為快。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巧妙新穎的導入,能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產生動機,挖掘潛力,探求新知,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可以說,激發情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巨大的推動力。從寫作的角度來說,寫作是情感的產物,要寫好作文,是需要感情激蕩的,“情動而辭發”,沒有激情則寫不出或寫不好作文,有激情才能情不自禁、一吐為快,心如平鏡、無動于衷是寫不出作文的,幾位名師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寫作愿望。
竇桂梅老師執教《推銷捶捶樂》作文課,為了能讓學生產生推銷的動機,她以請同學們為王叔叔推銷捶捶樂保健品為理由,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為捶捶樂的說明書都是詩歌,為使同學把捶捶樂的說明書改變成形式多樣、瑯瑯上口的廣告詞,竇老師又說:“開動腦筋,就能幫助王叔叔做件好事,讓他的說明書錦上添花。”為激發學生寫出作文,竇老師又以把推銷過程寫下來,幫助王叔叔培訓服務員為由引導學生寫作文。竇老師不斷地使學生產生交際和寫作的動機,學生始終處于被激勵的狀態,因此樂此不疲。
2、創設情境,體驗生活,提供直觀的寫作素材——有話可說。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到作文的源頭——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去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學生的綠色課堂。”要學生盡可能多地走進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春夏秋冬、風雪雨露、鳥獸蟲魚,感受自然的美,在學生聽來,觀察就是看,其實不然。有一次,我在網上看一個作文教學視頻,那個老師對學生說,觀察不光用眼睛看,還要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皮膚去感覺。而最高境界的觀察就是用心去感受,只有學會了觀察,才能得到寫作素材,做到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從而寫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還應讓學生多外出實地參觀,我們鄉下沒有科技、人物事跡展覽、法規宣傳,也沒有開展什么磨難教育,更沒有什么夏令營等活動,所以我們只能盡可能讓學生參加一些實在的活動,讓學生說出活動期間的規則或心情等。
二、防止習作批改偏“味”
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批改偏“味”問題是很嚴重、又發人深思。首先突出表現在“重大輕小”上。在調查時我們發現,學校提出對作文要精批細改,一般只是改改錯字病句,不眉批,也不尾批。至于作文批改,應當重在思路的指點,內容的選擇,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訓練由學生自己改,改要著眼于內容。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學習品質的特點提出精批細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這里的“精批”,不應是“精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點;“細致”,不但不要大刪大改,而且還要盡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點上,一般情況,教師可用不同的修改符號標出來,留給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改,逐步培養他們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點偏向優美詞句。有些教師把好文章狹隘地理解為美麗的詞句,而對美麗詞句的看法,又脫離了切合實際,講究實效這一標準。有些語句明明不符合事實,明明屬無病呻吟,胡套亂制,與前后文內容連接不上,與表現中心毫無關系,反而也被加上圈點了。不但不該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實際的美麗詞句,也不能孤立地圈點。若我們這樣去圈點學生的習作,就在暗示學生讀書時只注重美麗的詞句,作文時只用心于詞句的修飾。此外,下批語時也要擺正優美詞句的位置,例如,筆者就曾于一學生作文后見過這樣的評語:描寫校園景色的詞語不夠美麗、生動,此分明表示不顧學生的思想與情緒,硬要他寫出校園的美麗,長而久之,對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素質,有害無益。
三、防止習作講評偏“簡”
作后講評基本超脫不了“總述寫作情況——分述優缺點——評點一兩篇學生習作”的路子。且評完即完,不給學生第二次學習的機會。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訓練的重點和要點,滿天撒網;有的草草了事,走過場;更有甚者,小作無講評。
我們對“作后講評”這一環節的教學應高度重視起來,努力擺正它的位置,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具體操作時做到如下三點:
1、堅持“多表揚,少批評,以鼓勵為主”的原則。兼顧優、差兩極,鼓舞士氣,培養學生熱愛作文的感情。
2、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講和評的主動權逐步交給學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大疑有大進,無疑則不進。要鼓勵學生圍繞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審題、立意、選材、謀篇、表達、修改的各個環節中,自由地發表意見,展開爭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認識水平和自我評價作文的能力。
3、只有少數學生甚至是個別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而多數學生則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絕不能評完即完,這樣,會造成學生“欠帳”過多,以至完全喪失學習信心。應該要求學生寫一次當一次,不吃夾生飯,保證大面積豐收。所以,必須要有“反饋矯正”這個環節,即針對學生在習作中普遍存在或個別表現出來的問題,設計一定的矯正練習,為沒有達到教學目的的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
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借鑒傳統方法,吸收新鮮經驗,來真正掌握農村小學綠色作文教學的客觀規律和正確的教學方法,將其推上一個科學的軌道。
參考文獻:
[1]羅志勇.談小學綠色作文教學“防”的技巧[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5期):70-70.
[2]趙文靜,彭小明.綠色作文教學初探[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