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強
摘 要:在現代體育教學背景下,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因為教育的基本目的便是要促使學生實現自我發展,所以小學體育教師要注意堅守生本理念,根據小學生的現實需求與發展潛能來優化體育課的教學結構與實施策略。本文將從根據學情水平確定體育課的起點、根據認知特點組織趣味性的活動、根據個體需求組織針對性的輔導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生本教育,全面彰顯人文關懷。
關鍵詞:小學體育;生本理念;滲透策略
雖然體育學科走進小學學校已經有一些年頭,但是教學效益卻并不理想,小學生難以及時通過體育學習來優化自己的身體素質,而且大多數學生都不會自主在體育課后堅持體育運動,缺少“終身鍛煉”的成長意識。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小學生需要什么、喜歡什么,根據學情需求來改善體育教學策略,以便切實調動小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促使小學生自覺優化運動意識與運動習慣,從而為小學生的一生成長打好運動基礎。
一、根據學情水平確定體育課的起點
常規的小學體育教學是以教材為基本依據的,小學體育教師會按照教案內容來設計課時任務與運動量。然而,教案設計只是一個依據,如果過度依賴這一工具,反而忽視了小學生的主體需求,那么不僅無法優化小學生的運動能力,反而還有可能損害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因此,落實生本教育的第一步便是要根據學情水平確定體育教學的起點,保證課時任務可以穩步提升小學生的運動能力,避免小學生受到身體傷害。
就如在立定跳遠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客觀分析了小學生的跳躍能力,發現多數學生或多或少都積累了一定的跳躍經驗,但是彈跳力、身體爆發力不夠,而且對立定跳遠這一體育項目的感觸不深,尤其是對立定跳遠的起跳、落地姿勢存在一些疑問,很可能因為自己的身體協調能力不足而經歷運動失敗。對此,筆者就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了規范立定跳遠的起跳、落地姿勢這一運動任務之上,希望小學生可以重點突破這一運動任務。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有一定的跳遠天賦,所以筆者會嚴格要求這部分學生,對跳遠距離、學生的身體控制能力等提出較高的要求,希望這部分學生可以切實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展現自己的運動天賦。
二、根據認知特點組織趣味性的活動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層面考慮,激發小學生的運動興趣不僅可以切實改善小學生的運動行為,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不斷優化小學生的運動情緒,堅定學生的心智,是滲透生本教育的必經之路。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優化小學生的運動感受,便于小學生真正實現健康成長。
就如在隊形隊列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一個“貼人游戲”,即小學生需圍成一個圓圈,每5個人為一個縱隊;筆者會隨機抽取兩名學生,一名學生擔任“獵物”,另外一名學生擔任“獵人”,負責抓捕“獵物”;如果“獵物”繞過圓圈一周之后,并未被逮捕,那么則可隨機選擇一個縱隊站在最前面,而這一縱隊末尾的學生則會成為新的“獵物”,以此類推。這個游戲能夠切實營造出緊張、激烈的運動氛圍,便于小學生全面展現自己的身體素質,而這也可促使小學生生成愉悅、刺激的運動情緒,便于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活動。再者,筆者在熱身環節也會經常組織一些傳統游戲,如丟沙包、踢毽子等等,希望學生可以快速進入運動狀態,對體育課產生期待。
三、根據個體需求組織針對性的輔導
既然是生本教育,那么便要關注學生群體,而群體是由單個的小學生組成的團隊,所以滲透生本教育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兼顧學生共體與個體的需求。客觀來講,每一個小學生的運動能力與身體素質發育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小學體育教師要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堅守因材施教的原則,全面觀察小學生的運動行為,根據小學生個體組織針對性的運動輔導,允許小學生異步成長,從而全面改善小學體育教學效益,讓更多的小學生主動走入操場之中。
就如在“跳繩”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認真觀察了本班學生的跳繩行為,及時進行了跳繩指導。比如,有一部分學生的身體不夠輕盈,經常絆住跳繩,所以跳繩速度不快、數量也不多。對此,筆者指導學生學習了跳繩的步伐,告訴學生發力、起跳的姿勢,借此幫助學生突破了運動瓶頸。還有少部分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跳躍能力很差,而且膽子很小,不敢跳繩。于是,筆者就一直耐心地鼓勵學生,以慢動作為學生演示跳繩的手法、步法,希望學生可以及時學習跳繩。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現生本理念至關重要,影響著本學科的結構轉型,可以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進程。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關注學生現實,突出學生本位需求,制定循序漸進地體育教學計劃,以便為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參考文獻
[1]龍艷妮.生本理念下小學體育趣味教學[J].運動,2018(11):122-123.
[2]許浩.以生本理念為基礎的小學體育分層次改革途徑——還原學生主體地位,實現課程合理化目標[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