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燕梅 賴家聚
[摘要]目的:探討消毒供應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方法:抽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未實施干預前消毒供應室處理醫療器械1433673件為對照組,抽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實施干預后消毒供應室處理醫療器械1433673件為觀察組,觀察干預前后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發生頻率、類型及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職業危害知識及職業危害安全防護各項評分情況。結果:干預前本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共發生職業暴露1537例,干預后本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共發生職業暴露935例,職業暴露類型主要為化學劑損傷、銳器損傷、高溫燙傷,與干預前對比,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更低,且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職業危害知識及職業危害安全防護各項評分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因素較多,在日常工作時,護理人員應注意危險因素防護,避免職業暴露,減少職業危害,提升護理人員工作安全。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職業暴露;危險因素;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7-0206-02
近年來,我國醫院消毒滅菌技術、診療技術均取得顯著提升,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工作內容明顯增加,在工作過程中頻繁接觸有害物質、病源污染物、醫療銳器,各類危險因素導致消毒供應室院內感染發生率逐年上漲,因此,加強消毒供應室職業防護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消毒供應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特收集我院實施干預措施前后消毒供應室處理醫療器械1000件,對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發生頻率、類型及護理人員防護知識了解度進行觀察分析,現整理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未實施干預前消毒供應室處理醫療器械1433673件為對照組,抽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實施干預后消毒供應室處理醫療器械1433673件為觀察組,我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共20名,其中男1名,女19名,年齡27~55歲,平均年齡(41.0±5.5)歲;11人為中專及以下學歷,9人為大專及以上學歷。
1.2方法
1.2.1職業危害培訓:將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理論知識、職業危害類型、消毒供應室日常工作范圍、內容、方法等內容整理為板書,對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
1.2.2職業危害防護: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主要分為化學危害、物理危害及生物危害三類,在防護時可從以下方面著手:①化學危害防護。詳細了解消毒供應室化學用品成分、特性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在日常工作中,必須按照規定做好防范措施,正確佩戴專用手套、口罩及防護面具;如工作過程中與化學用品接觸造成被動職業暴露,化學用品接觸部位應及時使用流動清水反復進行沖洗;加強化學用品管理,使用完畢后,需及時進行清洗消毒。②生物危害防護。及時回收污染醫療器械,清洗消毒時應佩戴好專用口罩、橡膠手套及醫用防護用具;如清洗過程中出現銳器挫傷,應及時對傷口進行清洗,并反復擠壓受傷部位,將病菌血液排除,使用肥皂水對傷口進行反復清洗,最后使用清水再次沖洗傷口并做好消毒包扎工作。③物理危害。加強消毒供應室消音設施維護,以免使用時間過長產生噪音;護理人員在工作時,應正確佩戴消音設施,做好物理防護。
1.3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觀察兩組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發生例數及類型,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與病原體、有毒物質、有害物質、病原微生物、器械被動接觸,影響到自身健康均判定為職業暴露;采取問卷調查表對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知識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含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職業危害知識及職業危害安全防護4項,每項評分總分為100分,護理人評分越高則職業危害知識認知越佳。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O軟件分析處理本次研究數據,以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皮爾斯卡方x2檢驗計量資料,P<0.05表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干預前后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知識評分對比:與干預前對比,干預后觀察組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職業危害知識及職業危害安全防護各項評分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干預前后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類型及發生頻率對比:2016年1月-12月我院未實施干預前本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共發生職業暴露1537例,2017年1月-12月我院實施干預后本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共發生職業暴露935例,職業暴露類型主要為化學劑損傷、銳器損傷、高溫燙傷;相較于干預前,實施干預措施后,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科室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肩負醫療器械回收、清洗、消毒滅菌及發放工作,作為醫院污染物及各類無菌物品集中供應部門,消毒供應室工作內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護理人員長期面臨各種醫療銳器及致病菌,一旦出現職業暴露引起銳器挫傷,很可能出現交叉感染,對護理人員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其中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各方面:①物理危害。在污染醫療清洗、消毒滅菌中需使用到超聲清洗器、脈動真空滅菌器、排風扇等儀器,相關檢測結果顯示,高壓滅菌器工作噪音超度約在90-98dB,而根據勞動部門相關規定要求工業區噪聲值應控制在55-60dB,護理人員長期處于噪音環境會造成頭暈、頭痛、聽力下降等情況;另外,在清洗時,還可能出現高溫、蒸汽燙傷。②化學危害。在污染器械清洗時,護理人員長期與含氯消毒劑、清洗劑等接觸,如不做好保護措施,患者皮膚可能出現過敏、灼痛等情況,另外,含氯消毒劑還可能出現揮發情況,對護理人員呼吸道造成損傷。③生物性危害。許多污染醫療器械在使用過程中,會沾染到患者血液及體液,一旦護理人員被醫療器械刺傷,護理人員傷口可能沾染到患者體液、血液,引起感染。據相關資料統計,護理人員HIV感染率達到0.2%-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達到5%-4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達到3%-10%,因此,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防護尤為重要。
本研究對我院2016年干預前和2017年干預后消毒供應室職業暴露情況進行觀察發現,職業暴露類型主要為化學劑損傷、銳器損傷、高溫燙傷,實施干預前發生職業暴露1537例,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實施干預后發生職業暴露935例,護理人員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職業危害知識及職業危害安全防護評分分別為(94.25±5.56)分、(94.32±4.78)分、(93.64±4.82)分、(93.22±5.13)分,干預后的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更低,職業危害環境、職業危害態度、職業危害知識及職業危害安全防護各項評分明顯更高(P<0.05)。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因素較多,在日常工作時,護理人員應注意危險因素防護,避免職業暴露,減少職業危害,提升護理人員工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