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建芳
摘要:音樂作品中有對祖國山河和人文歷史的歌頌,也有對勞動人民和時代發展的贊美。初中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播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更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要特別重視音樂學科的教學,并且在其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們只有具備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博大胸懷,才能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更好地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文主要探究了愛國情懷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愛國情懷;培養策略
音樂是人們抒發和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操、品德、修養,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激勵學生的愛國精神,同時把對祖國的愛轉化為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結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感受音樂的韻律之美,領悟音樂作品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將他們塑造成為祖國事業奮斗終身的高素質人才。
1 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音樂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樂作品層出不窮。在初中音樂教材中收錄著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認真鉆研教材內容,選取適合學生特點和接受能力的音樂作品,拓展與之相關的課外流行的作品,歌頌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描繪祖國自然風光美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增強他們的民族使命感。
例如,在背唱《大海啊,故鄉》、《我的中國心》,以及欣賞和聆聽《七子之歌》、《東方之珠》等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深入分析其中包含的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揭示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不一樣的音樂形式所表達的共同的愛國情懷。比如,《大海啊,故鄉》用圓潤舒展的歌聲歌頌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絢麗多彩、氣勢磅礴,而《我的中國心》則是以堅定、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讓學生在歌唱中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本單元音樂教學的主題,選取生活中流行的相關曲目吸引學生的注意,比如可以引入慶祝建國七十周年廣為傳唱的《我和我的祖國》,用學生熟悉的音樂挖掘其中的愛國情感。
2 指導學生欣賞音樂之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新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則是欣賞教學。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醉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下愛國的種子。
例如,在讓學生欣賞《沂蒙山好風光》時,首先給學生講述這首音樂作品的基本信息,通過《沂蒙山好風光》的記錄片,讓學生看到一群山東人民在扭秧歌,農民伯伯割稻子,還有紅紅的高粱。教師邊讓學生觀看邊進行講解,給學生美的享受,同時讓學生欣賞民歌手的演唱,引導學生分析音色和滑音等的運用,增加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會歌曲婉轉悠揚的韻味和豪放開朗的風格特點,從中感受演唱者對家鄉的贊美之情,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3 重視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藝術實踐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實踐活動中,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能夠走進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愉悅,使情感得到抒發和表達,在活動中增強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學校可以每學期開展一次合唱比賽,設計愛國主義題材的主題,比如以紅色革命為主題的歌曲《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歌唱祖國》、《保衛黃河》、《學習雷鋒好榜樣》等,讓學生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先烈不怕犧牲,為國家奉獻的英雄品質,為自己處于和平年代感到無比幸福,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 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典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倡導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做到尊重學生,尊重音樂藝術作品,正念正行地傳播優秀的音樂,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總而言之,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更是一門寄情、傳情的藝術。在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音樂的學科優勢,引導學生聽音樂、品內涵、學欣賞,從豐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演唱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對美好生活創造者的歌頌,以及對社會發展的憧憬和期盼,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音樂素養,鉆研和挖掘教材內容的愛國元素,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導向,積極推動愛國主義音樂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使他們成為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潘少華.做好初中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工作[J].華夏教師,2018(34).
[2] 郭歡.淺談音樂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J].素質教育,2019(05).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