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槐之
摘 ?要: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跨世紀的建設者。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關系到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大事。而社會文明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所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它反應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古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關鍵詞:德育教育;策略探討;文明禮儀;習慣養成
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對中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至關重要。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僅影響青少年,而且對教育起著強化或弱化的作用。
一、了解當代孩子,須知教育現狀
1.孩子思想工作動態,家庭學校應全面關注 由于家庭、社會的影響和自身學習觀念不強,部分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差,經常遲到、曠課、抽煙、上網成癮、過早談戀愛,沒有熱愛集體與勞動的意識,缺乏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愛打瞌睡、作業不做、學習成績差。盡管學校規章制度十分嚴明,科任老師、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每個學期仍有一小部分學生累禁累犯。
2.孩子厭學情緒嚴重,影響身心發展 大量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厭學情緒十分嚴重。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這一小部分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然后進入初中,本著有錢就能讀書的常態,學習成績好也罷,差也罷,全部錄取初中學習。進入中學,課程增加,學習任務更重,學習壓力隨之增加。這一部分學生由于日常不重視學習,到了初二、初三就更加跟不上了,逐漸掉隊,漸漸地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有了這種毛病,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他們一般是聽不進去的。
二、校外文明養成,需要有效策略
1.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掌握學生反饋信息
(1)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了解學生就是獲取學生學習、生活、思想、情感、意志、信念等狀況,因此,長輩要深入到學生中去,經常到學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談一談,聽一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至誠的心去接近學生、關心學生、體貼學生。從中掌握、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平時要仔細觀察,注意調查研究,善于體察學生的情緒,接受學生反饋的各種信息,并及時解決突發事件,做到教有對象,育有目標!
(2)加強交流,促進發展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與需要,及時加以引導,這是十分必要的。作為長輩要本著強烈的責任心與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交談,根據了解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及時穩定學生的心態,加強學生對自己的信心,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進步,將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2.以我們的愛為中心,理解尊重為基本點。
(1)對待孩子要有愛心
①用愛感化孩子
愛心是一個人管好孩子的基礎,只有愛孩子,孩子們才會信任你。
②用愛教育孩子
長輩們要有愛心,從愛心出發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基礎。老師,長輩們愛孩子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2)對待學生要用理解
“理解萬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識的基礎。而長輩們對孩子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作為長輩要理解孩子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日常德育教育的開展,孩子德育素質的提高,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項基本原則。
(3)對待孩子,必須尊重
①尊重孩子人格
要尊重孩子——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位孩子。現在的孩子把人格看得尤為重要,而事實上尊重孩子的人格,確實是任何一位長輩、家長開展德育思想工作的前提。
②公平對待孩子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說過:“漂亮的孩子人人都愛,愛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師真正的愛。”做老師、長輩的就應該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權利。
三、文明禮儀的養成,行為習慣顯關鍵
1.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對青少年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時世造英雄,環境造就人。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個人素質的高低。
2.良好日常行為習慣,要從點滴小事抓起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求孩子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臺起于壘土,質的飛躍,量的積累,良好的道德素質建立在種種良好的道德習慣之上。
3.近朱者赤作用甚大,近墨者黑危害孩子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是成人的鏡子,成人是孩子的航標。要培育文明的孩子,得先有文明的師長與長輩。所以,作為長輩、老師們,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一名文明的護花使者。
四、長輩要做表率,發揮榜樣的力量
長輩、老師們是孩子的鏡子,長輩、老師們的言行舉止無不影響著孩子。小孩子對長輩、老師們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長輩、老師們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因此,長輩、老師們要樹立良好的禮儀榜樣,努力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
五、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是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訓練,持之以恒,使孩子逐步形成文明的好習慣。教師、長輩們應對孩子充滿信心,抓反復、反復抓、扎扎實實,堅持不懈。而在學校教育方面,利用班會課講,放學路隊前提醒,出現不文明現象時,以點帶面進行教育。平時發現有禮貌的同學及時肯定,樹立典型,以他們的禮儀榜樣去影響其他學生。這樣學生就逐步形成文明禮儀的好習慣。
六、總結語
總之,只要全社會不斷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公德教育,使公德教育社會化、經常化,就一定能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公德水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為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一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網、百度等部分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