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平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科目之一,目前,數學教學雖然強調“以學生為本”,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跟隨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學習和探究,并沒有從根本上給予學生自由學習和探究的機會,從而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質量。據此,本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數學課本知識的學習對于數學思維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講還是比較困難的,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缺乏一定的方式,這就導致他們無法對知識進行進一步梳理,學習思路也較為混亂,只有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使其逐步鍛煉知識學習、分析、總結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一、小學數學學生自主學習低效的成因
(一)教學過程不完善
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了課堂的實際情況分析,我們會發(fā)現,數學教學過程缺乏條理性。由于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彼此缺乏合作的心理傾向,學生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在課堂發(fā)言時學生總是你一言我一語的,沒有中心,缺乏討論、研究、交流的機會,從而降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二)教師的合作教學理念不先進
目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依然是我國教學常見的模式,教學的活動仍然強調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但多向性的互動方式常常只是形式化的存在。所以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將很難發(fā)揮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學習效果自然不好。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
(一)突出學生主體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獲得其“心理認同”,從而自主自覺的接受教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秉持“人本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和前提。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根本上出發(f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數學的教學特點上分析,它來源于生活,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主要工具,所以說,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學生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空間,讓學生自主的掌握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才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去學習數學;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承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探究,將傳統(tǒng)的“講授性”課堂轉變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
(二)構建“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指教師和學生共為一體,強調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和諧互動以及共生共長,進而產生共生效應,推動課堂教學朝著“更有效、更科學、更和諧”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具體來說,“學習共同體”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如下:(一)師生交流無障礙,師生關系非常和諧,教師能夠主動親近學生,而學生也樂于接受教師的學習指導,有利于教師發(fā)揮引導學生;(二)生生合作有默契,大家都朝著一個目標奮勇前進,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一起解決,有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寶貴精神,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三)“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更容易靈活的利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通過具體的問題引導其不斷探索和研究,并在學習探究中逐步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為更加具體的分析培養(yǎng)途徑,本文以201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相關的定理定律探究為例進行分析,具體如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因為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在相關的教材內容之上進行知識拓展和延伸(不超出小學生的理解范圍),這樣才能真正擺脫教材束縛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探究能力,所以如下的教學內容可能會與教材內容有所出入。
(一)培養(yǎng)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激發(fā)學生好奇心
當學生們看到新奇有趣的事物時內心會充滿好奇,也就更有學習和探究興趣。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數學現象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拿兩個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三角形,引導學生分別測量每個內角的角度并計算內角和,學生會發(fā)現這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完全一樣的。這就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會提出問題——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始終是180°?
2.設置多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教師可以提問:“三角形兩邊的和為什么大于第三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情況討論線段、點線的位置關系等知識來解答這個問題,然后繼續(xù)深化問題:“三角形兩邊的差是不是永遠小于第三邊?”在新問題的引導下,教師就可以以定理引出推論,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從而可以讓學生發(fā)現和提出更多的問題。
(二)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教學內容展開想象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并主動思考和分析,繼而發(fā)現問題,主動探究。
仍以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相反角度想象三角形,即兩邊的和小于第三邊的三角形,當然,因為這樣的三角形不存在,所以學生根本想象不出來,同時學生也會發(fā)現,無論三角形多么細長或多么矮胖,三角形的兩邊總歸會形成一定的夾角,而正因為有這個夾角的存在,所以三角形兩邊的和始終會大于第三邊,而且只有當三角形被拉伸成一條線段的時候,其兩邊之和才能等于第三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始終是同步的,而且學生能夠像工程師一樣進行多角度、分條件思考和想象,這會讓他們會主動提出很多的疑問,并嘗試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提問,增強學生的主動提問信心
1.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
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思維,所以有時會提出一些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就會問:“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互余?是不是普通的三角形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是學生經過深入思考而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而教師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千萬不能因為問題簡單就打擊他們,要維護好他們的學習自尊心和自信心。
2.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質疑態(tài)度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和學生深入的交流共同,一起對三角形的其他定理定律進行更加深入而細致的討論,例如什么是全等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以朋友的姿態(tài)和學生共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偶爾表現出自己的疑惑,給學生某種暗示:萬事都沒有絕對,以此來逐漸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一旦他們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就很容易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力,從而鍛煉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根據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從培養(yǎng)興趣、啟發(fā)想象、鼓勵提問三個方面優(yōu)化數學教學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途徑。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淺見,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曲珍.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 新課程學習(中), 2017(9):25-26.
[2]蔣佳邑.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1):62-62.
[3]王永強.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 新課程, 2017(4):50-50.
[4]李鋒, LIFeng.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 科教導刊, 2018(7s):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