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力各各
摘 要:教育大綱里有這樣一項基本要求:在數學學科方面,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還需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生思維活躍,同時又活潑好動,針對他們的這一特征,在數學課堂中開展趣味性教學是最適合的。本篇論文主要闡述實現小學趣味教學的幾個基本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學習興趣;教學途徑;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都是灌溉式教學,也就是教師提前備好教案,在上課時將學生所需要學習的知識一點一滴的教授給學生。而學生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在這樣的教學課堂里,整個課堂氣氛特別壓抑,而且數學本來就是一門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科,長時間處于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很難對數學產生興趣。而且小學生原來就擁有活潑好動的性格,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長時間這樣被動的接受知識,無法發散自己的思維,很容易使他們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排斥的心理,不利于今后數學的學習,這樣也會阻礙小學數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的改革標準,適當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首先就需要教師自己轉變以前傳統的思想,積極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然后對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可以在課堂上創建一些輕松有趣的教學活動。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課堂,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具體提高小學數學的趣味性的有效途徑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需轉變自的教學觀念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全體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了解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培養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同時,全體教師也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在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下,各科老師都要遵守素質教育的基本規定,將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進行展開。為了達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自己就需要對本班的學生有一個詳細的了解,不能只局限于認識學生,知道他們的名字,而是要多去觀察學生,了解他們的具體學習情況。在了解了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還有多去關心他們的生活,課下和學生多聊聊天,拉近和他們的關系。如果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了矛盾,多去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公平公正的解決事情,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友愛的教學環境。
除此以外,教師要在這種輕松的教學環境中,轉變自身傳統的教育觀念。積極的改善教學方式,由原來傳統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的教學模式,轉換成由教師創設教學活動,學生參與,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將傳統刻板的知識變得豐富有趣起來。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的學習,會從中發現數學的美,從而不由自主的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開拓自己的邏輯思維,加強自身學習數學的能力。這些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
二、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一般采用的是灌溉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教師掌控教學的進度,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數學知識,但是也暴露了一些弊端。由于整個課堂全部是由老師掌控,老師全程都是在教內容,導致學生總是處于一種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里,不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長此以往,就會顯得整個課堂都是一種沉悶枯燥、死氣沉沉的氣氛。所以,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有著充足的活力,有一種高亢激昂的學習熱情很重要。這就需要數學老師在課堂的教學環境中,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來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對數學內容的學習,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舉一個例子,比如教師在講解“比較線段長短”這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利用多媒體軟件,在投影上放出事先準備好的部門學生家庭住址的線路圖,再在上面標注學校所處的位置,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投影,自己動手操作,來找出是哪位學生家離學校最近,并畫出具體的路線。這種問題和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很容易對此產生興趣,他們會自己主動地用鉛筆小尺進行繪畫和測量,和自己的同桌或者小伙伴討論,然后找出他們所認為的答案。無論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都要先對學生這種能自己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行為進行表揚,然后請不同的學生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對此進行點評,然后總結出完整的知識點。通過創設情境,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情境,可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新的認識,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由于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結論,學生會對此的內容印象深刻,腦子里不由得加深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為今天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將數學教學內容游戲化
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強,尤其是喜歡玩耍,這是他們的天性。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發現小學生的智力因素將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數學教學的質量。其實,小學生的思維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數學是一種非常抽象的學科,這樣就無形之中給小學生學習數學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如果他們在學習抽象的數學定義,公式計算時,很難對數學內容有一個具體的了解,這時的注意力就會不由自主的分散開。如果是在這種情境下教師進行講課,無論教師講了多少,學生都很難對內容進行消化、吸收,這樣就會導致數學課堂的講課效率不高。
面對這個現象,其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喜歡玩的心理,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活潑有趣的小游戲,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比如在學習5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法時,可以利用轉圓盤的小游戲來增加學生的興趣。在上課前,教師需要準備兩個大圓盤,將這兩個圓盤平均分成25份,一個圓盤上寫著1—25,另外一個圓盤上寫著25—50,然后任意選擇某個同學上臺來轉動圓盤。當圓盤停止轉動時,看指針所指向的兩個數字,比賽誰可以又快又準確的計算出圓盤上的數字加、減情況。通過這種小游戲,會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會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將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小學生的認知里,他們會覺得數學這門學科離自己很遙遠,認為自己學了也是沒有用處的。其實小學生產生這樣的觀點是因為教師在上課時,只是單純的在講解書本知識,沒有將書本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在課堂上開展教學活動時,也沒有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知識引入到課堂中,導致學生只能學到純理論的知識,而不是去進行實際的運用和操作。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對課本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出與生活共通的地方。將與日常生活有用的知識引用到課堂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比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時、分、秒”的認識時,可以講生活中的時間與課堂聯系起來。比如“一節課是45分鐘,今天早上8點上了第一節課,那應該什么時候下課?”通過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引入到課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他們會聯系曾經學過的知識來進行分析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有用之處。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對小學生進行趣味化教學。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數學課堂上開展一些有意思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在參與課堂的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俞楚勇.淺談小學數學的趣味性教學[J].新課程,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