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倩瑩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要正確認識到新時期滲透德育這一教學舉措對教學的積極促進作用,進而積極地探索可有效滲透德育的方法,將其貫徹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已經很難起到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于創新改革的精神,將新型教學方法引入語文課堂,并靈活地運用其教學優勢,構建一個具有德育氛圍的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創新改革;教學舉措
德育始終是小學教育的重要教育內容,而將其與語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發展,一方面,教師可以發揮德育的教育優勢,挖掘文本內容中蘊含的德育資源,有效豐富當前尚顯單一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語文教學本身就有德育的教育功能,教師可抓住這一點來盡可能地滲透德育教育,豐富當前的語文教學方式方法,在整體上可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學現狀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較強思想性的學科,充分地抓住這一特點來滲透德育,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舉措。只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德育的滲透并不夠充分,其德育效果也不夠理想。
1.德育的作用缺乏足夠的重視
有些小學語文教師依舊不夠重視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雖然新課改已經得到了落實,但是教師依舊受到一定的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沒能夠徹底擺脫重視語文學習成績的這一教學觀念帶來的困境。但是實際上德育在語文試題中有一定的比重,卻受到教師的疏忽,其關注重點還是落在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這一方面。
2.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內容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但是有些教師沒能將其挖掘出來。歸根結底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力度不足,無法深刻透徹地分析課文的德育內涵,限制了德育的教育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德育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學資源,要認真地解讀教材內容,將德育與知識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
3.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教育手段不夠豐富
有的小學語文教師雖然開展了德育,但是其德育手段卻不夠靈活和豐富。而這一問題的存在會限制德育效果,單一的德育手段很難讓學生從多個方面深刻體會豐富的德育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迎合多元發展的態勢,積極地尋找可以充分發揮德育效果的多元化教育手段,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當前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并根據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發展問題而采取有效的對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
1.站在歷史的角度滲透德育
小學生對故事有著比較濃的興趣,而有著歷史性質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若是教師能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時,將課文相關的歷史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學生,則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姓氏歌》這一篇課文就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滲透德育。例如,教師可以以歷史故事的形式來講述姓氏的起源:起初國內的姓氏是分開的,最初只有氏,例如,黃帝是軒轅氏,教師可以講述黃帝的故事,然后讓學生更深刻地記住這一知識點。后來才將姓氏合一成為了“姓”,慢慢衍生出了更多的姓。通過這一姓氏起源歷史的講解,教師可以滲透民族自豪感和家族榮譽感,讓小學生為祖先感到驕傲,也為自己是他們的子孫而自豪。
此外,將某個姓氏的歷史人物相關的歷史故事引進來,也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張”這個姓氏,可以為學生講述三國時期張飛的故事,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其深刻記住“張”這個生字,最終從多個方面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2.從節日文化角度滲透德育
節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中華文化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德育資源也非常豐富。若是教師能夠依托于教材內容,從節日文化入手來挖掘德育資源,并且將其滲透在課堂上,則可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夠深度解讀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又能夠讓學生接受德育的熏陶,培養其良好的德育素養。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從植樹節這一節日文化入手,滲透“愛護樹木”“積極植樹”“保護環境”等等方面的德育內容。而實際上,在這篇課文中,還不止這些德育資源。比如,文章中“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這個形容短語可以反映出鄧小平身體力行地植樹的高尚品質,即便年紀很大,也依舊踐行“積極植樹,愛護環境”的德育行為。又比如,“額頭已經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這些句子反映了鄧小平不怕辛苦的品質;還比如鄧小平在植樹后發現種得不好,還是堅持將它種得正直,體現了他認真嚴謹的精神。
由此看來,教師要盡可能地挖掘文本中的豐富德育資源,克服閱讀教學淺層化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滲透德育的重要路徑,能夠將德育作用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來。
3.通過融入真實案例滲透德育
在語文教學中,若是教師可以融入真實的案例,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且滲透德育,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真實的案例可以讓小學生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其感受到課文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夠為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而打下基礎,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了德育知識后,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行為。比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各種樂于助人的真實案例融入到課堂上,如扶老人過馬路、帶迷路的小朋友找到父母等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文章中的內容,并且認識到無私幫助他人就是“雷鋒”精神。這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踐行具體的德育行為。
4.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德育內涵
角色扮演可以讓小學生親身體驗課文內容,幫助其在有效的情境中深刻理解其中的德育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滲透德育的時候,可以積極地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小學生既感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又能夠主動發現、體驗和汲取教學活動中蘊含的知識。比如,在《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一個小學生扮演小公雞,另一個小學生扮演小鴨子。為了增強小學生的體驗感,教師可以自主制作小公雞和小鴨子的頭飾、服裝,讓小學生穿戴這些頭飾和服裝來進行角色扮演,使其更容易融入到角色情境之中,并且理解小公雞為什么只能抓蟲卻不會游水、小鴨子為什么能游水卻不能抓蟲子等等問題。
同時,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小公雞和小鴨子之間的友情。在小學生認知能力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輔助學生理解的問題:“小鴨子不能抓蟲,小公雞就幫它抓,小公雞不會游水,落水了被小鴨子趕過去救,你們從中感悟到了什么樣的道理?”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小學生朝著“團結友愛”的方向去思考,讓小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德育內涵,真正實現知識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
三、結語
總之,德育與知識教學相結合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這也是德育滲透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體現。尤其是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德育的功能,教師要盡可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知識教學效率,同時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德育滲透作用,落實好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教學,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又培養學生應有的德育素養,兼顧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德育學習。
參考文獻:
[1]宋國琴.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狀及方法[J].名師在線,2019(10):79-80.
[2]毛玉彪.新時代下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44-45.
[3]劉振華.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9(16):108.
[4]劉強利.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思考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9(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