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軍
摘? ?要:基于食品安全問題形勢的日益嚴峻,培養高素質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是高校適應職業教育新常態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存在定位模糊、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如何在職業教育新常態背景下深化專業改革,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為教學工作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食品質量與安全;校企合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離不開高端人才的支撐,而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的主要場所。本研究立足于大數據視角闡述當前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論述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對策。
1? ? 大數據視角下高校食品質量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高校適應食品問題而設置的專業,最早于2001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設立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側重理論研究與教學,在實踐技能培養上比較薄弱,導致食品質量與管理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社會食品問題的日益嚴峻及食品管理工作新特征的出現,高校必須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就業市場的要求。尤其是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應用,要求高職院校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大數據背景下加強食品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1)隨著大數據技術在食品領域的應用,高校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食品管理模式,例如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原材料加工中的應用,通過大數據可以隨時掌握食品原材料的質量,進而實現對食品的全程化監管。相應地,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要將大數據應用技能納入其中。(2)大數據技術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是減少食品安全問題、打造綠色生態食品鏈的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對食品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相應地,對高素質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升,而食品專業則是該方面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3)人才培養也是填補食品質量與安全崗位人才缺口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食品行業企業的用人缺口仍然比較大,尤其是食品檢測方面人才缺口比較大。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盡可能為食品企業提供相應的人才,緩解人才缺口大的問題[1]。
2? ? 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
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與引導性,研究表明:只有緊緊圍繞社會、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提升學生就業率,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隨著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高校不斷創新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2.1?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缺乏特色
基于食品安全行業人才缺口大的現實因素,高校增加了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的設置。但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存在定位不清晰、食品教育體系缺乏特色的問題:一方面,高職院校在食品質量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上存在人云亦云的現象,缺乏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調查,高校在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上存在千篇一律的特征。例如,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往往是根據其他院校的經驗,而缺乏對對手市場的調研。例如,當前食品檢測人員缺口比較大,高校卻沒有將問題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考慮范疇,結果導致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仍然是以傳統的模式為主。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缺乏本區域特色,導致其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本區域食品行業崗位的要求。職業教育是服務本區域經濟的,但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缺乏與本區域食品行業的對接,導致其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品牌。
2.2? 教學內容單一,課程安排不合理
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只有構建符合人才需求的教學內容,才能提升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的質量。根據調查,目前高校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存在內容滯后、單一的問題,具體表現為:(1)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尤其是忽視對新技術、新方法的融入。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了解實踐工作中的方式方法。然而,根據調查,目前高校在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教學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書本知識,書本知識基于時間的因素,教學內容比較滯后。以“食品檢測”課程為例,食品檢測技術幾乎每年都會有創新和發展,但是由于教學內容的滯后性,學生所掌握的一些方法難以在實踐工作中得以應用。(2)高校課程安排不合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所涉及的課程比較多,包括“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與管理”“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食品毒理學”“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環境學”等。每個課程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合理安排課程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但是目前由于課時限制,高校在課程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例如,近些年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將實踐課程放在第一學期,結果導致學生還未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就開始接觸實踐課程,學習效果不突出。
2.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夠,“課證賽”一體化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的新模式,課證賽是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具有很強的職業性,要求學生從事該行業必須要具有相應的資質。結合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存在:(1)校企合作力度不夠,企業難以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教學體系,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不高。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機制,但是在實際運行中,高校的做法是:經過短暫的課堂學習之后就將學生推向企業。企業只為學生提供一般性的崗位,沒有為學生提供全面檢驗其能力的崗位,導致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不高。以食品檢測實習為例,很多檢測機構只是為學生提供整理資料等基礎且繁瑣的工作崗位,沒有讓學生真正接觸食品檢測工作,導致學生難以學習相關的實踐技能。(2)高校在教學中沒有與職業證書、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等大賽相結合,導致學生的學習仍然局限在大學,學習內容與社會的聯系不夠緊密。
3? ? 優化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的對策
基于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問題,立足于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崗位的大數據化特點,遵循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原則,高校必須要深入剖析人才培養現狀,進而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3.1? 明確人才培養目的,突出區域特色
人才培養目標是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教學的基礎,高校只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一方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必須要具備化學、生物學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及食品安全研究與技術管理的能力,系統掌握食品質量安全監控知識體系,能在食品加工、流通與行業質量監管領域從事食品安全管理、質量安全檢驗、安全監管、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上必須要提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國際化視野以及“工匠精神”的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必須要結合本區域的食品領域特色。高校是服務本區域經濟的,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必須要結合本區域經濟的特點,根據本區域食品行業的崗位要求設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針對當前三門峽湖濱區大力打造特色蔬菜產業的特點,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必須要結合該產業特點,加大蔬菜檢測、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就業率、滿足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3.2? 創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安排
首先,高校必須要結合食品領域的發展特點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高校必須要立足于實踐調整教學內容。一方面,高校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枯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興趣不高,尤其是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反饋書本知識難以吸引學習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入手。例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將社會中發生的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問題引入到課堂中,通過剖析社會食品安全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創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技術方法引入到課堂中。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參加實踐工作,而食品崗位的技術在不斷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與食品企業的溝通,及時將食品崗位的最新技術、方法等融入到課堂中,縮短就業崗位與學生的距離。其次,高校必須要優化課程安排。針對高校理論課與實踐課安排不合理的問題,高校必須要在深入開展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擴大實踐課程的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例如,高職院校在總課時無法增加的基礎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適度地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安排[2]。
3.3? 深化校企合作,構建“課證賽”一體化模式
校企合作是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基于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人才缺口比較大,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難以在短期內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的矛盾,高校與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探索高效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一方面,高校與企業之間要拓展合作方式。長期以來,高校與企業之間就是簡單的訂單式人才培養,高校負責提供理論教學,而企業只是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但是二者往往會淪為提供與被提供勞動者的關系,不符合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高校與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通過深入合作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課、證、賽”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課證賽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學生的實用性原則,在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高校必須要強調職業大賽與職業資格證的重要性,通過課證融合、課賽融通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例如,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按照食品專業資格證考試的要求組織教學,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職業大賽。通過職業資格大賽等形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學習。
4? ? 結語
食品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責任重大。在當今社會發展趨勢下,地方高校只有不斷更新理念,開拓創新,準確定位,努力打造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特色專業,培養更多食品質量與安全方向應用型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需求,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高校最初的辦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史小峰,張小慶,曹 瑩,等.“新工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三融合一平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思考[J].現代食品,2019(7):13.
[2]關天琪,郭艷紅,魏 林,等.大數據背景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農產品加工,2018(1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