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坤 代繼盟 林宵 于嬌
【摘要】為了讓大眾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加傳統文化吸引力,以改變傳統文化的發展窘境,通過走訪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以新時代的舞獅文化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分析,以求由小見大,本文深入探討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可行性。
【關鍵詞】傳統文化;舞獅文化;起源;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2.215 【文獻標識碼】A
舞獅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民間藝術文化,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舞獅這一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識舞獅文化,以我們的新思想、新思維去幫助舞獅創新,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更好地發展和傳承舞獅文化,讓舞獅這一文化成為文化創新創業的一條新道路,使舞獅走進人們的生活,讓人們感受舞獅文化的精華,將舞獅藝術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感受中華舞獅的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獅子這在歷史上并非是屬于中國的,是屬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大概是在兩漢時期,中國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打開了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門。“公元87年和公元101年,安息國王曾兩次把獅子和大鳥(即鴕鳥)贈獻給東漢王朝。據考證,最早中國并無‘獅’這一稱謂,在《說文解字》中亦無此字,中文的‘獅子’可能是按照古波斯語sre音譯過來的。后經漢語寫為‘獅子’而被廣泛使用。”[1]“獅子在后來的人們眼中被視為守護、辟邪、吉祥、智慧、權威的象征。舞獅作為民間民俗的表演藝術,是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代興起的。當時北部匈奴作亂,他們特制木雕頭用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多名善戰者到魏進貢,意圖趁舞獅時行刺魏帝。幸為忠臣識破,迫使他們知難而退。后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制,舞獅得以流傳?!盵2]
現如今,我們所見到的舞獅的外形和現實中的獅子是存在不小的差別的,更多的是少了幾分兇猛和張揚,增加了謙遜和溫和的氣息。這些都是在長期的中國文化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中國化的獅子形象。隋朝舞獅與雅樂結合同臺,是最早的舞獅配樂形式。唐代是我國舞獅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唐代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更加頻繁,西方多國連年進貢獅子,也促進了舞獅文化的發展,我們現在看到的舞獅造型均是來源于唐代,后來經過宋、明、清時期的演變,最后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舞獅造型。且宋朝的舞獅出現了創新,民間開始把“武”和“舞”結合在一起。明清時期,舞獅逐漸出現了南北舞獅的區別,南獅仍然持續“武”和“舞”的結合,而北方的舞獅更偏重技巧,形似獅子?!半S著舞獅運動的不斷發展,舞獅的藝術也日臻完善,但由于南北風俗各異,舞法也不盡相同,于是就形成了南北兩大流派,即南派和北派,也稱為南獅和北獅。北獅的動作輕靈,則主要以跳躍和翻騰為主,鼓樂則以配小鑼、小鼓、小鈸等,主要在中原以至華北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有河北雙獅、安徽獅和湖南獅等。而南獅則以動作大而威猛為主,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主要盛行廣東、廣西、港、澳、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3]
不僅獅子的造型和表演形式在歷史中逐漸發生演變,表演場地和普及也由最初的宮廷表演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在廟會、走會和佛教活動等民間以及宗教活動中舞獅的表演越來越常見,人們對舞獅的認知度也越來越高,舞獅表演也更加深受人們的喜愛。也有很多的舞獅表演者開始組建發展舞獅團,各地也有很多的舞獅團聯合組成舞獅協會。這些舞獅表演者、舞獅團隊以及舞獅協會為中國舞獅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多的貢獻,中國舞獅文化的發展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舞獅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洗禮和變化發展,凝聚了祖先們勤勞智慧的結晶,升華并完善,使中國舞獅成為一項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但是,由于目前舞獅文化培養傳承人才不易,還有制作舞獅的所用道具價格昂貴,傳統的舞獅文化也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危機。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舞獅文化如何在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碰撞的夾縫中生存并得以發揚光大,是當代舞獅人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加強與高校合作,開展舞獅課堂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力發展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將舞獅文化納入到學生課程之中,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又可以大大提高舞獅文化的普及性,提升青少年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學生是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是受教育的主體,也是文化繼承與傳播的主體,依托學校教育發展舞獅文化,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舞獅文化、繼承舞獅文化。傳統文化年輕化,在普及的基礎上發展,是舞獅文化繼承的需要,也是廣大舞獅熱愛者的心愿。
(二)借助互聯網和大眾傳媒,弘揚舞獅文化、發揚舞獅精神
舞獅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使舞獅文化更好的發展,借助于全媒體的發展,通過網絡來宣揚舞獅文化的美好內涵,利用大眾傳媒大力宣傳,使更多的人真正喜歡上舞獅文化,真正走進舞獅文化;依托網絡,加強全國各地的舞獅愛好者的文化交流,從而推動舞獅文化的傳播與繼承;依托全媒體開展舞獅文化競賽,制定科學的競賽規則和豐厚的獎勵,引起人們的參賽熱情,從而使更多人參與到舞獅文化的宣傳中,推動舞獅文化的傳播。
(三)推陳出新,加強舞獅文化的創新發展
傳統文化創新的前提在于首先了解其文化價值,掌握全面的傳統文化內容,然后再推廣相應的舞獅文化,使民間舞獅被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去學習其中的技藝,使舞獅得到良好的傳承。在對于傳統舞獅文化宣揚的同時,舞獅團隊還應致力于深度研究舞獅文化與時俱進的經濟帶動價值,努力實現文化催生經濟、經濟扶持文化的互助和諧。打破傳統文化因市場前景狹隘而造成的后繼無人的局面,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借鑒意義。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內涵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生活,所以,要加快推動文化創新,推動舞獅文化的革新,不斷創新舞獅文化發展形式、繼承方式,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舞獅文化、繼承舞獅文化。
(四)注重舞獅文化人才的培養,注重本土文化融會貫通
要積極開展舞獅文化宣傳活動,從年輕人中挑選對舞師文化感興趣的人才,使其接受專業的舞獅文化培訓,將興趣發展為職業,使其成為舞獅文化的繼承人,推動舞獅文化的繼承。在舞獅文化當地深挖本土文化,發掘文化底蘊,使舞獅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將傳統舞獅融入本土文化內涵之中,賦予其新的活力。除了有本土文化之外,又有極具本土特色的民間舞獅文化,建立特有的文化項目,傳播獨特的文化價值理念,使傳統舞獅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五)明確文化定位,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推動舞獅文化走向世界
舞獅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帶來精神的滿足,更能強身健體,塑造人們良好的身體素質,推動舞獅等傳統文化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政策支持,做好舞獅文化定位,對重點項目著重扶持,為推動舞獅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舞獅文化、參與到舞獅文化的繼承中,從而提升舞獅文化的社會地位以及影響力。在推動舞獅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同時,不僅僅只在國內傳播發展繼承,更應該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舞獅文化,學習舞獅文化,繼承和傳播舞獅文化,從而使舞獅文化在全世界發展,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的心愿不會泯滅,而舞獅文化作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寄托著中國人民美好的心愿,更是展現了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新時代的號召下,舞獅文化不僅僅要繼承和傳播,更要發展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舞獅等優秀傳統文化必將迎來輝煌燦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桑全喜.獅崇拜與現代舞獅運動[J].體育文化導刊,2008(6):126-128.
[2]姜玉澤.舞獅運動的形成與現代舞獅的特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5):612-613.
[3] 管羅紅.我國舞獅運動與文化的價值底蘊分析[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1):199-200.
作者簡介:楊曉坤(1997-),山東菏澤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代繼盟(1997-),山東菏澤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林宵(1996-),山東泰安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嬌(1997-),山東臨沂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指導教師簡介:馬福泉,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學方面有較深入研究,主持和參與相關課題多項。
(:中國民族博覽 201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