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軒昌
摘 要:在新課改下,豐富小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提升學生解題能力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課程任務。這是因為問題解決活動較為復雜,既可以引導小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知識,還可促使小學生多多參與假說、推理與建模活動,可以很好地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使小學生在數學實踐中實現長遠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問題解決活動,為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做準備。本文將從創設問題情境、組織數學探究、優化數學實踐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問題解決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活動、教學策略
在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知識是數學課堂的主旋律,而小學數學教師則是知識的主講人,學生們是以接受者的身份參與到數學課堂之中的,而這就導致小學生逐漸習慣于接受、背誦,并不善于遷移、解題。隨著學習任務加大,小學生將無法承受繁重的學業壓力,導致小學生失去了學好數學的機會。針對這一問題,新課改提出了豐富問題解決活動的相關要求,認為問題解決活動是促使小學生參與數學建模活動的必要之路,關系著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問題解決活動,引導小學生逐步掌握數學問題的變化規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組織問題解決活動的基本前提,因為良好的問題情境會引導小學生積極思考,使其自覺分析新舊知的關聯性,由此獲得解題思路。但是,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在于問題的適當性,任何難度水平不當的數學問題只會打擊小學生的思考興趣,很難調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提問還十分講究時機,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把握好數學問題的難度水平,促使小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入思考狀態,為問題解決活動做好準備。
就如在“大數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準備了一個關于我國土地每年的耕地減少面積與沙漠化面積、淡水資源的儲量與未來發展趨勢的新聞資料。這份資料里面包含一些大數知識,需要小學生們根據本課知識準確書寫,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數字,而這就對小學生識讀大數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準確完成題目解答,本班小學生積極預習了教材內容,分析了大數的識讀與書寫規律,據此重新修改了新聞資料。然后,筆者會根據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新知指導,便于小學生掌握大數的相關問題。
二、組織數學探究
探究是從科學家發現、創新活動中提煉出來的一個教學理念,已經成為小學數學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旋律。這是因為探究活動可以引導小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結構,使其從未知到已知,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總結出學好數學的客觀規律。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數學探究,確保小學生可以真正經歷問題解決活動,以便讓小學生們在數學探究中實現學習進步,在解題中探究出數學學科的內在規律。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讓小學生們以4人小組的形式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之中,讓小學生們積極學習數學知識,合作觀察量角器的結構,分析量角器的使用技巧。在本輪探究活動中,學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比如,有的小組認為量角器的使用原則在于一個角的兩邊所對應的刻度線,中間的夾角則是角的度數。有的小組發現了“0°”這條刻度線,以逆時針的觀察方向探究出角的測量規律。面對各組的探究結論,筆者要求他們自主操作,對比兩種測量方法,最終確定了度量角的注意事項。而且,由于小學生們親自使用了量角器,所以他們也可有效總結出使用量角器的注意事項,及時內化了本課知識。
三、優化數學實踐
數學實踐實則是以綜合實踐類活動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完成現實問題解決任務的有效活動,是問題解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新課改為了實現知行結合教學改革,及時提出了增設“綜合與實踐”課程的改革建議。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去阻止數學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們在數學實踐中積極應用所學知識,引導小學生從一道題找到一類題的解題方法,以便更好地優化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就如在“條形統計圖”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要求本班小學生利用條形統計圖統計本班學生在最近一次數學考試中的成績水平,以圖表代替文字,以便更加直觀地分析考試結果。在本輪數學實踐中,學生們需自主制作統計表格,確定統計數據的分段情況,然后根據數據繪制條形統計圖。然后,學生們需自主呈現圖表繪制結果,呈現統計結論,借助直觀的圖表信息分析本班學生的成績水平與兩極分化問題。如此一來,小學生便能進一步優化自己的統計認識。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問題解決活動是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基本體現,小學生也需要通過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來鞏固數學學習水平。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問題解決活動,引導小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題、自主應用,從而更好地保護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劉輝.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J].中國教師,2018(S2):5.
[2]韓華方.基于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育[J].華夏教師,2018(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