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興趣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學困生”課堂上無所事事,課后作業難以完成,抄襲現象比比皆是;“學優生”卻感覺在課上“吃不飽”,課后完成作業得心應手。教師總是難以把握課程難度,無法兼顧這兩類學生。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師徒結對”學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尷尬局面。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課堂;師徒結對
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課堂上為了照顧更多的學生,教師一般會選擇難易適中的題目進行講解。優生課堂上總是應付自如,但是由于課程對這些學生而言較為簡單,他們總有一種“吃不飽”的感覺。長時間下來難以滿足這類學生的“胃口”,學生慢慢也覺得教師的課有些啰嗦,題目總是反復講,不新穎。因此如何滿足學優生的“大胃口”成了數學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1.“學困生”因為種種原因對數學產生不了興趣:(1)課堂知識太難,教師講了一遍無法消化。(2)課后練習不會做,向教師尋求幫助的機會很少。(3)考試難以應付,毫無成就感可言。這導致“學困生”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學習數學的興趣越來越弱。他們開始應付教師和家長。課堂上“開小差”,課后抄作業,考試要么留空白,睡大覺,要么作弊。
2.教師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顧全大局卻往往適得其反。平時要么把太多精力放在了優生身上,要么就是在和“學困生”“殊死搏斗”,效果不盡人意。中等生也很容易被忽視,找不到存在感。
3.目前很多教師的課堂還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為了趕進度容易忽視學生的反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不高。課堂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很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形同虛設,分工不明確,“學困生”在小組中找不到歸屬感,優生不明確自己的角色作用與職責,導致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參與度低。同時教師缺乏引導,不愿意放手,學生也就無法發揮他們的作用。
二、“師徒結對”學習模式策略
數學教師如何才能利用已有的資源改變這些現狀,我認為“師徒結對”學習模式值得借鑒。“師徒結對”學習模式的概念指的是一名優秀生幫助一名學困生。既是師徒關系,又是學友關系,在合作學習和練習環節,實行一幫一互助。
(一)如何開展“師徒結對”模式
開學初,根據學生以往的數學成績將學生進行分層,分別為ABCD層,A層為特優學生,B層僅次于A層,C層為及格邊緣的學生,D層為難以及格、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A層的學生占總人數的10%,B層為30%,C層為30%,D層30%,以50人班級為例,ABCD層的人數分別為5,15,15,15。A層與B層自愿選擇配對3人,即A層每人帶3個徒弟。B層每人帶1名C徒弟,C層每人帶1人D層徒弟。A層的每一個人為一個大組組長,選好自己的組名,口號,設定本組目標。這樣一個班分成了5個大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隸屬的大組,有自己的“師父”。這個分組過程需要教師指導,學生自由選擇,以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二)“師徒結對”的具體作用
1.預習環節 。
A層大組長制定預習計劃,B層徒弟監督CD層徒弟完成。D層遇到難題由C層“師父”進行幫扶,若C層無法解決,則再向上一層進行學習,以此類推。A層大組長進行匯總工作,這類似于“翻轉課堂”。
這樣一來,人人有事做。教師根據大組長反饋的信息就知道哪些是大家難以攻克的難題,課上進行統一講解,也更有針對性。
2.課堂環節。
課堂上,“師父”負責監督“徒弟”認真聽講、做筆記,鼓勵“徒弟”參與課堂,在教師對全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進行講解之后便進入做練習題的環節,教師通過課堂檢測看效果如何。練習之后,依然是 “師徒”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徒弟”有不會的題先向“師父”發問,“師父”負責講解明白并要對 “徒弟”的練習進行檢查。如果“徒弟”在課堂上表現較好,可以給“徒弟”及其“師父”加分,這樣就無形之中給了“師父”動力。“師父”也會很有“面子”。
3.課后作業環節。
課后,A層組長要為本組成員制定相應的作業,“師父”負責檢查“徒弟”的作業,“徒弟”遇到難題可向“師父”請教,“師父”需耐心解答,A層“師父”互相學習,若問題仍得不到解決就上報教師,由教師統一講解。學生作業上交之前需簽上“師父”的名字以表示“師父”檢查過。考前各組“師父”要學會進行考前預測,帶領本組成員進行考前復習。考后進行總結歸納,找到考點并做好記錄,以便大考復習。
三、師徒結對的效果及反思
根據我為期一學期的實驗,有以下喜人的成效:①“師父”層學生變得越來越優秀。因為“徒弟”的各種問題使“師父”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解決問題,這樣“師父”課堂上不容易松懈,因為他們也要認真學習,才能有效解決徒弟們的問題。②中間層學生也有了成就感。因為這些人也有自己的“徒弟”,原來自己成績一般般,但是沒有想到教師也讓他們當“師父”,這種“幸福的壓力”使他們不斷進取,同時發揮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同學,這種成就感讓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更大的激情。③“徒弟”層重拾數學學習的自信。因為有了“師父”的指點,“徒弟”們再也不會像之前一樣在課堂上無所事事、課下作業無法完成了。而且因為除了A層的學生不是其他的“徒弟”之外,大家都是“徒弟”,這樣“徒弟們”就不會不好意思向別人請教。
當然,因為經驗不足以及實際操作中的各種問題,我遇到了以下難題:①有些“師父”責任心不太強,對于“徒弟”的問題有時會出現愛答不理的現象。因此,實驗過程中,我進行了多次調整,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晉升“師父”的選拔,讓一些有基礎又有責任心的學生擔任“師父”,同時定期召開“師父”會議,不斷提醒和督促“師父們”記住自己的職責,并及時肯定“師父們”的努力,進行最佳“師父”的評比。將五個“師父”收為教師的“徒弟”,先手把手地教好這些人,再讓這些學生去帶領自己的“徒弟”,如此一來,效果很好。②“徒弟”基礎實在太差,“師父”無從下手。對于這一類學生,我采取的是“抱團法”,因為這種學生的數量畢竟是少數,所以讓他們小范圍的成團,然后由教師親自管理,根據他們的基礎,教師制定好對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再把這些學生放回到“師父”那里去,有了教師的督促,他們也在慢慢改變自己。
通過一學期的實驗,我不斷地調整方案,不斷反思。所謂“教之道貴以專”,教師本身要有充足的耐心加持久的堅持,如果教師自己時常松懈,學生也就很難堅持下去。學生的力量真的不可估量,教師要學會放手,其實學生更了解學生,他們很多人能承擔師父的重任,教師只有充分信任學生,他們才能學得更好。“師徒結對”模式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兩個教學原理,因為學生一對一進行輔導比起“吃大鍋飯”來說更有針對性,同時通過教會別人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課堂要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需要用心去栽培學生,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互幫互助,互相追趕,改變以往“教師在后面趕,學生在前面走”的局面。“師徒結對”模式對于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顯著效果。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王有升,蘭玉萍.同伴學習中的“教學相長”與課堂教學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8(2).
[2]馬祎.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甘肅教育,2018(3).
[3]張晶.“小先生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8(5).
作者簡介:俄理想(1983.11-),男,漢族,甘肅省慶城縣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師徒結對模式對于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