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漫
【摘要】 ?分層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符合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對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的相關實踐進行了探討及反思。
【關鍵詞】 ?分層教學 高中政治 個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64-01
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而且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涉及面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上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越來越注重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反思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分層教學法。
我選擇了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八課的內容并且在高二藝術班進行了實踐。藝術班的特殊性更完美地展現了分層教學的合理性。在這節課中,我把教學內容活動化,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無可否認,這樣的課堂深受學生的歡迎。不少同學追問我什么時候能再來一堂像這樣既有小組合作、探究搶答還有辯論比賽的課。原來學生都渴望參與課堂,迫切希望自己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這讓我萬分感慨。一直以來,我們都一廂情愿地扮演課堂的主角,卻沒有想到學生原來也想當主角。
通過這節課分成教學模式的實踐,我進行了小結:
一、分層教學能給學生適當地減負,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首先,我在上課之前先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里面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當然不知道自己被分層A層B層或C層)同時,由于本班的特殊性,我在每個小組里面考慮了美術生、音樂生和傳媒生的比重。
其次,在導學案設計中會給學生不同的任務。C層生負責學案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知識的簡單梳理;B層生負責問題探究里面相對簡單的題目;A層生則是解決難度最大的問題。同時,在課堂檢測中也是按照選擇題的難度系數找不同程度的同學進行講解。
再次,在辯論賽“經典文化PK流行文化中”進行了術科分層,由傳媒的同學負責辯論賽主持,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自然的臺風吸引了同學們的一陣陣掌聲;由美術的同學進行作品展示,分別是經典作品和流行作品,雙方把辯論賽推向了高潮;由音樂生負責結尾,分別唱流行歌曲和經典歌曲為自己的隊伍加分。辯論賽充分發揮學生的藝術優勢。可以說,這節課是我們做過的分層教學實踐課里面最成功的,也是最創新的。
最后,就是作業的分層了,課后作業也是分A、B、C卷的,我事先寫好每組中要完成B層和C層作業的同學,剩下的就發給A層生,并且告訴她們作業是我隨機派發的,之后自己再悄悄跟蹤不同層次學生的做題效果,不斷推進分層教學的研究與運用。
二、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教學并融入分層教學法的嘗試后。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教師“樂”起來。學生有了主動思考問題的空間,動腦、動手、動口成了課堂必不可少的“必修課”。任務強化了,學生上課專心多了,參與探究問題也多起來了。
分層前,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政治科的學習興趣、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導致了在同一節課上優生吃不飽,待優生吃不了。為了優化我校政治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我校開始探索并實踐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探究活動課是對傳統分層教學的更新和優化,確實吸引了很多學生。
最后我們進行了反思。歸納出需要注意的兩點:
(1)要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跟蹤,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設計問題及課堂交流中一定要多考慮后進生的感受。不要讓C層生感到壓力或自卑。(2)不斷進行反思和總結,不要單一的分層形式,創新模式以不斷完善分層教學模式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覺性,培養學習和為人處世的自信心。分層教學對于優等生,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不失競爭的剌激和對自己的不斷超越突破;對于學習困難生來說,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識內容,從而使他們對本學科學習產生興趣,達到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分層教學能使中低水平的學生有學習目標、學習方向,收獲目標達成后的成就感以及對更高目標的追求,能鼓勵他們體驗成功,容忍失敗,并幫助他們正確地看待過程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學會賞識自己,去接受更多挑戰.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分開層次,承認差距,拓寬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僅僅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好的機遇,更多的機會,更是對天下所有擁有無限發展潛能的青少年的尊重和鼓勵,而且,還會激發他們奮斗的精神,去實現人生的無限可能!
[ 參 ?考 ?文 ?獻 ]
[1]瓊恩.史慕特妮.《在普通課堂教出尖子生的20個方法:分層教學》.2014.
[2]佐藤學.《“分層教學”有效嗎?》譯者鐘啟泉/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3]吳志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