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
摘 要:要想使課堂教學確實達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想使課堂教學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我們教師在使用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靈活的教材時必須改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步入知識生涯的開始,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能力打下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學的影響,因此,如何使教學具有有效性,成為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以下就個人經驗淺談一些關于教學有效性思考,希望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幫助。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結果,學生一旦對于一樣事物或是一門學科產生了興趣,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開始。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在沒有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之前,我們教師普遍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對人民幣有初步的認識,但對看諸如“12.20元”這樣的價簽會有些困難。但是,通過調查、了解,教師發現,由于大多數家長從不讓孩子接觸人民幣,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可是由于孩子們去商店、書店的機會較多,反而人人會看價簽。根據這一情況,在教學準備時注意給學生提供熟悉的具體情景──“小小商店”,以便于學生接觸、了解人民幣。又例如在教學“對稱”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讓學生任意剪一個對稱圖形來布置學校的花壇,學生剪出了蝴蝶、蜻蜓、涼亭、假山等一些教師課前都無法預料的對稱圖形。這一活動不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了對稱圖形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且學生在這剪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對稱”知識的理解。再如教學“找規律”時,教師讓學生到校園里去找一找規律,學生發現學校里花壇、圍墻的圖案都是有規律的,生活中的規律太多了;教學乘法口訣這一內容時,安排了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對口令”“數青蛙腿”等記憶口訣的活動和練習等等。
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我們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生活中的數學”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隨時隨地的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使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切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以往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僅可以通過在黑板上寫板書、自己動手進行教學道具的制作來輔助數學課堂教學,這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更造成了教學內容的片面性,使學生很難理解較抽象的理論知識。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不僅激發起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在原有的基礎上豐富了教學內容。如今多媒體技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受到了廣大小學老師的關注和青睞。多媒體技術因能直觀展示、靈活多變又大大節約了課堂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有利于教師控制課堂進程,讓教師把這40分鐘的課堂教學高效利用起來。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能很快進入老師所創立的教學情境中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也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在學生思維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統計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就需要在黑板上列出大量數據進行對比授課。而多媒體設備的利用,就可以節省板書書寫的教學過程,將統計數據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并通過生動形象的具體案例,達到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目標。
三、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增強學生的記憶與觀察
由于數學學科中抽象且復雜的特點是固有的,因此,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找到形成數學知識鏈條的學習方法,進而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科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而將多媒體設備有效地應用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日常教學中,不僅可以利用多種技術對數學知識進行難易有度的分層處理,更對教師形成系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數學學習不僅要包括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例如在進行圓柱與圓錐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圓柱與圓錐的結構,并對長方形、圓形、三角形面積等平面圖形面積及周長運算進行復習,讓學生通過對過去學習經驗的鞏固與運用,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抽象理論新知識。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還可構建其完整的數學模型,并進行多種數學實驗。以圓柱與圓錐的學習為例,我們教師可在多媒體中演示在圓柱中割出最大體積圓錐等相關實驗,將抽象理論知識轉化為更加直觀的演示法,以引導學生完善自身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使數學學科從過去一直困擾教師與學生的難題,成為現階段學生展現自我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新平臺。
四、放手讓學生思考,自己總結出結論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改后,教學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借助手、腦等器官,自己總結結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組織者,輔導者。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始終放手讓學生自己走,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擺在重要位置,積極采取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和信心,創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關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努力鍛煉學生動手實踐的技能,學生的實踐能力就一定會在教師的關愛和指導下得到快速地發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找規律時,我在讓學生初步認識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存在的規律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寫一寫,擺一擺,說一說,再次感受一下這種規律,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規律,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規律,當他自己能總結出規律時,不可否認,他已經明白了。總結思考的過程是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和梳理,讓孩子們的思維感受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懂得怎樣學習,培養他們一種學習的方式和習慣。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會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雙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才會為他們今后能成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創新性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羅潔.鄧玉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探索[J].改革與開放,2009,(07).
[2]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