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彬
摘 要: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也是歷史教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歷史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可以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且能夠再現歷史事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各種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事件,并且能夠總結和闡述歷史規律。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廣大歷史教師的急需關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思維能力;培養;意義;策略
歷史學科是一門聯系古今、承載人文素質的重要學科,涵蓋內容廣泛。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思維是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過去和現在,并預見未來的智力活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一、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也是歷史教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歷史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可以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且能夠再現歷史事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各種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事件,并且能夠總結和闡述歷史規律。這是一個由表及里的探究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方法和品質的訓練過程。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歷史發展的這條主線,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究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質量,使學生能夠透過眾多的歷史事件挖掘其中的歷史真相,將歷史知識精化、細化。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從傳統的死記硬背知識點的被動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促進思考與探究,提高綜合素質,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構建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歷史觀和人生觀。
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1、轉變觀念,重視歷史學科的思維功能
長期以來受我國應試教學的影響,歷史學科定位于對歷史知識的簡單堆砌,閉卷考試就是背,開卷考試就是抄,普遍認為歷史學習是不需要動腦的,只是簡單而機械地記憶歷史信息。教師不重視,學生不喜愛,將歷史課當成故事課,玩耍課,只是在考試前突擊幾天來機械地應付考試,忽視了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與獨特性,這樣的教學觀念本身就是錯誤的。觀念是行動的向導,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直接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要在歷史學科中培養學生的思維,首先進就要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改變歷史無用論的錯誤認識,要明確“歷史不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要認識到歷史學科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這一點是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只有教師在思想上重視,觀念上更新,更加重視歷史學科的人文性、思維性,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為學生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歷史課堂,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思考與思維,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用歷史思辨的眼光來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2、精準把握歷史教材,讓知識結構整體化
要教好歷史,教師首先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難點和關鍵,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讓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從宏觀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古今中外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中思考、提煉出開發學生智能的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知識結構整體化。知識結構的整體化就是打破當前逐章逐節的間斷性教學,建立以單元為環節的連續性教學,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通過正確認識歷史事件、人物后將歷史與現在可比性去發揮想象,或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現代問題,或者去認識解決某一新的問題來加強培養學生對歷史事物的整體性認識的能力。
3、結合實際學情,因材施教
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時,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進行,根據學生知識水平、智力差異、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讓優者更優,差者轉優的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有要分析和把握每個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針對智力發達的學生,在抓好基礎的同時,加大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并進行強化訓練,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針對智力低下的學生,那就讓學生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并進行適當的訓練,使差生逐漸跟上學習的隊伍,增強信心,甚至會逐步走進優等生的行列。針對智力較好的學生,但又不想下苦功夫的同學,這些學生普遍很有潛力,卻怕吃苦,學習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針對這些學生,應當強化聽課和學習效率,樹立他們不怕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使他們逐漸改變以前是思想和習慣,真正跨進優生的隊伍中去。教師只有摸清了學生的這些特點,對能力的培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學的任務。
4、激發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興趣是直接維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部原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開放式的歷史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運用直觀形象的語言、圖片、圖表、教學電視和幻燈等形式,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組織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小課堂,步入大課堂,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帶學生參加并考察古遺址、文物或古代名人故居等。使用問題教學,教師要設計過程和途徑,讓學生去參與,創造一種師生平等的民主環境,形成互相論辯問難、各抒己見、激烈討論、探索爭鳴的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發現的沖動和熱情,調動學生大腦進行積極的思維,進行有意義的發現。問題的提出需要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適時、適度地啟發,形成一條問題鏈,引導學生拾級而上。教師要注意進行及時點撥和指導,使問題在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中解決,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情緒、活躍了課堂氣,還能使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增長知識,提高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總結的能力。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不能以單一的標準去要求不同的學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三、總結
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也是歷史教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問題,教師應突破舊思維,跟上新形勢,以最大的熱忱投入到歷史教學之中,繼續探索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使中學的歷史教學邁向一個新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張學松.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學周刊.2017
[2]王蕾.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周刊.2017
[3]劉志成.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讀寫算.2015
[4]寧莉.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路徑探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