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必佐
摘要:作為加強學生邏輯思維、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學科,小學數學在新時期背景下越來越受到重視,基于傳統應試教育過程當中數學教學課堂的現狀,在新時期背景下要探究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興趣激發與培養進行相應的探究,通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中、課后都能夠進行自主的數學學習,以此培養學生較高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教學方法
一、利用提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要想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首先就要讓數學知識變得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問,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通過對問題的探究,進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因此相關教學工作者要通過設置有趣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比如在教學《數據收集與整理》相關內容的時候,該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一定的數學素養,使學生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認識一些客觀事物。但是通過數據收集與整理的理論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相對枯燥,學生也不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些內容,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設置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習相關知識。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調查問題,讓學生調查學校里面的超市每一天會賣出多少個數學練習冊,通過了解超市每天賣出的練習冊,進行數據的平均化,了解學校的學生對數學練習冊的需求量,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給超市的老板提出合理的練習冊存貨數量建議,以此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的實踐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工具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數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更要立足于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實踐,引導學生親自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在探究和實踐過程中具備數學思維。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相關內容時,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讓學生產生了許多疑惑。對于學生的疑惑,教師可以給學生找來相應的工具和材料,比如木條、釘子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一個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甚至多邊形,并通過小組進行親自測試,三角形的穩定性就一目了然。不管移動三角形的任何一條邊都不能夠使其活動,但是其他多邊形,只要移動任意一條邊,其他邊也會跟著活動,在學生的探究當中,實踐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理論知識點,讓學生將實踐和理論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且這一實踐性的學習方法更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
三、深入聯系學生的生活。發現數學的趣味性
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而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在生活當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實踐。所以教師要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當中了解生活知識。比如在教學《梯形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當中經常接觸的玩具“七巧板”進行拆分和組合,然后組合成相應的圖形,并利用相關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梯形面積的演練和計算,從而對梯形面積公式和具體的計算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拼圖游戲中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保障數學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所以教學工作者要拓展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通過創設問題隋境、生活情境以及加強對學生的實踐引導,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