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氣君
摘要:學校課程管理是指基于國家課程政策學校將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實施管理,以保障達成預期課程目標。本文從闡釋小學學校課程管理的意義與問題入手,圍繞深化管理主體意識、健全組織審議機制、細化管理實施細則、明確主體角色定位四個層面,探討了提升小學學校課程管理水平的具體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管理;課程規劃;校本課程
新課改遵循基礎性、開放性、民主性與個性化原則,致力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小學學校課程管理工作對于課程實施成果、教師專業化水平、課程資源利用價值具有直接影響,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小學課程管理工作的監督與指導,督促學校提升課程管理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學校課程管理的意義與問題分析
(一)學校課程管理的意義
首先,學校課程管理水平是影響課程實施效果的關鍵要素,通過預先考察課程實施的各項條件,協調處理師生、教學資源與課程問的關系,能夠為課程具體實施提供科學的決策指導,保障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施達到預定目標。其次,學校實行課程管理是提高教學水平與教育管理質量的重要路徑,相關課程的調整與內容創新對于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此督促教師參與到課程改革進程中,跟隨課程發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激活自身創造潛力,推動課程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最后,學校課程管理在賦予學校一定的課程自主權、增強課程適應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深化教師對課程創設意圖的了解、提升教學創造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課程管理意識薄弱。部分小學對于課程管理缺乏內在驅動力,課程管理意識較為淡薄,未能積極貫徹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要求,導致課程設置缺乏創新、缺乏特色化課程的開發,無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2.片面依賴行政權力。雖然當前在學校課程管理上普遍強調堅持人本主義、民主性原則,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仍呈現以行政權力為中心的特征,學校沿用“科層化”模式、內部充斥“官本位”課程管理文化,推崇行為主義課程觀,片面追求達成目標、忽視對課程實施過程的有效改善。
3.管理實施范圍有限。當前小學課程管理主要面向教學過程執行常規管理,缺乏對課程計劃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環節的跟蹤管理,難以實現對校本課程的合理開發,導致課程管理在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4.主體角色定位不清。學校課程管理人員在職能性質上帶有較強的行政化色彩,與教師間呈現出公務性、獨立性工作關系,導致學校課程管理的功效遭到消解,無法真正建立民主化管理機制,進而致使課程設置與實際教學情況脫節,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
二、提升小學學校課程管理水平的具體對策探討
(一)樹立課程管理主體意識,系統編制課程規劃
基于“生成性”原則指導學校進行課程管理,是提高學生與教師對課程的適應性與獲得感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應指導學校調整傳統以科層制為主的價值取向,要求學校管理者真正樹立課程管理的主體性意識、明確學校自身定位,結合國家課程計劃制定適合本校發展的課程管理方案,由學生、教師、家長與管理人員共同建立課程管理主體結構,給予主體充分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借助課程管理的重構,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完成課程管理規劃的編制工作,將思想品德、科學、藝術、綜合實踐、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元學科內容納入課程編制規劃中,在現有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設選修課程、校園環境文化隱性課程等校本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
(二)健全課程組織審議機制,創設科學課程模式
在革新理念、完善規劃的基礎上,應推進課程管理組織與實施機制的建設。例如某小學在當地教育職能部門的指導下成立了校內的課程審議委員會,將學生代表、教師代表與家長代表納入委員會成員范疇中,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包括建立學校課程管理目標、編制課程實施方案、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審議評價課程選題質量等,為課程管理工作的實施創設了完備的組織保障。
(三)細化課程管理實施細則,開發特色校本課程
為推進學校課程管理的有效實施,相關教育職能部門需圍繞具體實施環節給予學校正確的引導,完善課程管理實施細則的編制工作。例如創新備課管理制度,提供多種備課方式、備課內容與評價依據供教師自主選擇,結合教師反饋調整常規管理方法;增加課堂管理的靈活性,督促檢查領導在聽課前詳細了解各學科特色,收集教師建議,擬定不適用于常規檢查的教學項目與學科目標,避免課程評價結果“失真”;創設彈性化校本課程開發模式,依據班主任對學生需求與情況的掌握水平進行校本課程的差異化選取,利用第二課堂、興趣小組、課外實踐活動等課程模式的建設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引入分層作業管理制度,結合不同學科屬性進行課后作業的分層次、分年級布置,實現知識鞏固與能力提升目標。
(四)構建利益主體博弈鏈條,豐富考核評價形式
教育職能部門需改變以往對學校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主動參與到學校課程體系建構、課程設計、聽課、評課等過程中,與教研部門、高校教師、學生家長等聯合構建全新的利益主體博弈鏈條,借助多方合作發揮對學校課程管理的監督與支持作用,提升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同時還應進一步豐富考核評價模式,例如將課程開發能力、教學教研成果、學生個人成長檔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借此激活教師在學校課程管理中的參與度,更好地依托評價激勵提升學校的課程管理水平。
三、結語
教育職能部門應嚴格基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培養目標,針對各小學課程體系建構情況實行詳細調查與跟蹤管理,引導學校真正在實踐維度上承擔起課程管理者職能與責任,完善課程建設與審議機制、編制科學的課程規劃,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確保小學課程體系建設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