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軍
【摘要】 ?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通過體育教學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體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教學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就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 ?體育游戲 小學體育 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23.8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219-01
引言
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參與度不高,對體育缺乏興趣,進而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有效性,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及時的轉變觀念,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靈活的運用體育游戲教學,為學生打造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教學,進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身心健康的發展。
一、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現狀
1. 體育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氛圍枯燥
盡管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學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依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基本的熱身活動還是跑步、球類訓練,教學方式都缺少創新和改革,體育課堂教學的氛圍十分枯燥。
2. 學生個體化差異被忽視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并且男生與女生之間也存在的差異,但教師往往對個體差異視而不見,對所有的學生都采取同樣的體育教學,導致部分學生不能適應教師的教學,但又不敢對教師進行表達,久而久之失去對體育的興趣。同時,教師偏愛學優生,忽視了學困生的態度和請求,限制了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3. 教學目標不明確
體育教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必修課,能有效的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盡管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效率有所提升,但大多數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忽視了體育教學的意義,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進行授課,忽略了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二、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1. 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通過體育游戲的運用,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使教學效果得到極大的提升。
2. 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能有效的緩解學生的壓力,對學生起到良好的鍛煉作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通過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為學生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各種游戲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身體鍛煉,進而到達體育教學的作用。
三、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的運用
1. 選擇合適的體育游戲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體育游戲,為學生設計難度適當的游戲內容,進而符合小學生發展的特點,使學生能時刻保持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能全身心的投入進來。對此,在體育游戲開始前,教師要帶領學生做好熱身準備工作和心理上的準備,從而為體育游戲的開展做好準備。例如:在進行跳遠訓練的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開展“跳方格”的體育熱身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身體得到充分的熱身,從而在進行跳遠訓練時減少出現受傷的幾率。
2. 關注個體差異組織體育游戲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每個學生之間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身體素質、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整體的“灌輸式”教學,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由于某些原因達不到教師的要求,這樣不僅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升,還影響了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要充分的了解每個學生的真實情況,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進而做到有針對性教學,實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
3. 游戲的選擇要依據教材
體育游戲是服務于體育教學的,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游戲時,要依據體育教材進行選擇,從而將兩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身體協調性時,教師可設計“捕魚”的游戲,將學生分為男女兩組,以猜拳的方式來決定“漁民”和“魚”。老師在進行玩耍之前要向學生說明游戲的規則,以此來使學生們明白教學的目標,并且會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體育意識的最佳時期,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靈活的運用體育游戲,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游戲,進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屈俊杰.淺析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7.
[2]李明.淺談“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8(47):391-392.
[3]杜風萍.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255.
[4]范文燕,方莉.簡析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J].青少年體育,2018(1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