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勝
摘 ?要:教育的本質是育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觀察和分析受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況,關注其變化和發展,并從中總結其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為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提供幫助和指導,讓受教育者朝著正當的方向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師生關系;高中生;合作機制;身心發展
引言:
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養成的,而后天的學習和生活中,真正起到引領作用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在人的生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適當而正確的干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極其重要的,這也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深刻而嚴格的要求。“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生長點,引導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無論是教學還是服務于教學的教育管理,都必須遵從學生第一的原則,去接近和關注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精神狀態的發展變化,讓他們擁有更積極向上的自信,學會自覺自主地去塑造優質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交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形成合理有效的對話機制,并且雙方要不斷的努力,使建立起來的對話機制發展進步并趨于完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教師始終要考慮要怎樣和學生對話,怎樣的對話方式才能為學生接受。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觀察和分析學生自覺發生的語調言論和行為舉止,從而思考該怎樣去和自己的學生對話才能獲悉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走近學生。
出于自覺的尊重和開導的必要,向他們提出討論性的意見和建議,而這,對于站在既定價值觀高度的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個令人為難的舉措。然而第一時間發現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并合理有效地及時解決,才是保證持續地教育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對話機制必須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并且必須具有前瞻性、警示性、監督性和執行的有效性,而執行的有效性又不得不建立在強制性的基礎上,否則其時效性則難以得到具體而真實地體現。
對話機制的形成,在問題處理上帶有強制性,因此在先于道德且優于道德的基礎上,賦予了高中的青少年責任或義務,明確他們的責任和義務,而這對心智尚處于探索期和趨于成熟區的高中青少年提出了規范性要求,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產生了“獨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擺脫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獨立自主,因此這樣可以讓他們在紀律性機制的鉗制中得到磨練,并逐漸理性地理解環境和社會,從而逐漸地實現社會化,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從自律的角度出發,高中學生可以在認知和判斷的基礎上,實現受監督條件下的道德轉化,讓他們在道德實踐中獲得與道德規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經驗,培養學生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同時合理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做出道德評價,讓學生在集體中的行為經常會受到輿論的褒貶和教育者的獎懲,這種社會反饋方式也會激發了學生按道德準則行動的動機;另外不斷向學生傳遞關于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讓學生在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為時而贏得尊重,讓他們確立起對于執行道德規范的必要性的信心。對話機制中妥協性的到來,必須建立在學生學習時效得以體現的基礎上。“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對于尋求妥協得以最大化的訴求,也自然而然地決定了學生們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相互較量以求提升的成長過程。學習中的較量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較量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較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而對話機制中的較量使教師更多地擔當了一個觀察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學生則會更加自主自覺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在探學和求學的欲望的刺激下去塑造學習力和發展力,并在延續學習力和發展力上下工夫,最終獲得爭取權利的底氣和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期間心中充滿著強烈的競爭意識,同學之間相互較勁不服輸,慢慢地就會變成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向上向前的意識和理念,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有著積極的貢獻作用。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公平競爭的過程中,最常用的就應該是鼓勵的方式和方法,鼓勵學困生、后進生向前邁進,激勵中優生向更高層次提升。課堂教學中,給予少發言和不擅長發言的學生更多的關注,靠近他們,提出合理適宜的問題并引導他們表達,讓他們突破自身局限去大膽展現才識;檢驗學業成長的學業測試之后,教師就更應該給予表現突出的學生以口頭表揚或者適當的物質獎勵,讓他們在自信的基礎上更加堅定努力的方向,激勵他們更積極地向前發展和完善!
結束語:
高中學生處在青春期和叛逆期,智商和情商很難成正比,待人接物不成規,處置事理人情很難做到通情達理,“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因此公正公平地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用心去體會他們身陷的情理糾葛,去傾聽他們的成長心聲,去關注他們生命發展的伸展過程,學會在困惑和迷失的過程中重新審視和反省了自己,總抱著學習的心態去對待和處理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問題,從而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既有的學習和工作之中,跟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合作機制,爭取共創輝煌業績!
參考文獻:
[1]張翠,郭文鳳.高中生心理訴求特點及應對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