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間交流的日漸頻繁,在關注學生語言交流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關注英語的文化背景,與此同時還要關注到育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畢竟,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其最為顯著的作用是體現在日常交流活動中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英語學習有效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幫助英語本土化,更好地實現英語的交流作用。但是在當前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融入的部分,較少受到教師們的關注,這也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一道挑戰。本文主要從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初中;傳統文化;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李燕,福建省福清市龍田初級中學。
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而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需要我們的繼承和發揚。現如今,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的擠壓,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顯得尤為迫切。初中英語的學習,是一門基于語言交流的學習,需要了解的不僅僅是英語背后的文化,還有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實現兩者的融合教學,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英語,順從某一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只有我們自身重視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為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發展中找到生存空間。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每一位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在當前英語教學環境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提升英語的實踐性,提升學生對英語的理解。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漸推進,在教學中倡導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也是如此,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主動吸引學生開展相應的探究活動,真正的將傳統文化通入到學生的英語學習中,讓學生在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的時候,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容。比方說,在介紹西方傳統節日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討論交流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表達方式對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進行表達。元宵節、后九節、清明節等等,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節日進行研究和探索,然后在一起交流互動。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的文化融入,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在英語背景下,享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從教學內容上融入,提升傳統文化的知識量。其實,在英語教學中,很多的教學內容是能夠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聯的,從吃穿住用行等等,中西方文化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這也是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根據英語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切入,讓學生了解的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了解如何利用應為進行表達。比方說傳統節日、飲食習慣,特別是建立在傳統節日下的飲食習慣。通過建立中西方在節日上的飲食對比,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從某一方面來說,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到初中英語教學中,也是豐富了當前的英語教學內容,讓教師開展重視西方文化引入。畢竟,語言的學習,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夠學習到精髓。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和英語學習的有效融合
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帶來不同的成長,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到初中英語教學中來,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也能夠為傳統文化進入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奠定基礎。首先是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利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這樣的方式在尊重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探究。另外,便是教師的主動引導。根據英語教學內容,適當的引入中國傳統文化,適應活躍課堂氛圍,或者是一些小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的多樣化的融入方式的探索,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探索、總結,選擇是和學生以及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
三、總結
初中英語的學習,應該走出單一知識技能的學習,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生對英語的理解,更好地將英語學習融入到日常交流活動中,提升英語學習的實用性。畢竟,英語的學習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為了日后的語言交流。在英語學習中,我們經常遇到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而帶來的尷尬。比方說,在英語文化中問候,一般是從天氣開始的,而中國文化中的問候卻是從“你吃了嗎”開始的,撇開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學習,在今后的使用上將會迎來諸多問題和挑戰。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初中英語學習有效的結合起來,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英語的實用性,讓英語真正為日常交流所服務,而不再成為單一的考試科目。
參考文獻:
[1]徐玲玲.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的意義與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3(10):80-80.
[2]邱蕓蕓.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0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