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林
摘? 要:漢字是語文學科當中各部分知識的基礎組成部分,是小學階段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內容,因為只有儲備豐富漢字相關知識才有能力參與之后進一步的學習活動。鑒于此,平時開展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們不僅要努力使學生們加強對漢字相關知識的重視,更要持續研究改進引導學生識字認字的具體策略,從而切實優化識字教學效果,順利實現既定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探究
在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上,很多教師所采取的識字教學策略都比較單一機械,如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抄寫漢字等,以至于學生們不僅難以高效率掌握諸多漢字相關知識,還會慢慢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影響其漢字學習目標實現。認清上述情況之后,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還要深入分析了解小學生們的思維特點與學習需求,接著經過綜合研究探索而總結出系列幫助學生學習漢字知識的優質策略,優化學生平時識字認字活動,便于在最短時間里有效完成識字教學任務,提高學生漢字文化認知。
一、引入信息技術,激發學生漢字探究興趣
平時以班級小學生為對象進行識字教學工作的時候,每一個教師首先需要做的都是讓學生深刻認知漢字文化魅力,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以助力識字教學。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有效引入信息技術,給予學生形象了解漢字的機會,順利激發學生漢字探究興趣。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燕子》這篇課文的課堂上,具體進行到識字教學環節,我科學應用了信息技術輔助工具,只為更好地完成本節課識字教學任務。具體而言,為學生們分析“伶”“翼”“纖”等漢字的時候,我首先利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設備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幅幅圖片,而圖片的內容則為用毛筆所書寫的上述漢字。接著,我就將漢字組成了一個個詞語,同時根據詞語制作了相對應的動畫視頻,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給了學生。這樣,在上述利用信息技術所開展的識字教學工作中,我充分激發出了學生們的漢字探究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認字效率,使他們在最短時間里掌握了本課諸多生字的讀音、拼寫以及意義等相關知識,順利完成了既定教學任務。
二、組織游戲活動,提高學生漢字理解效率
平時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諸多漢字的時候,教師們無法順利達成既定教學目標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采用適合的靈活教學手段,難以引導學生快速認知內化生字相關知識。鑒于此種情況,平時教學工作中,小學語文教師就有必要經常組織相關游戲活動,優化教學行為,益于學生大大提高漢字理解效率,迅速達成漢字學習目標。
例如,基于《荷花》這篇課文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無論在開頭階段還是在之后的文章分析過程中,我都時刻注意向學生們傳遞本課“瓣”“脹”“佛”等這些漢字相關的知識信息,而且在適當的時候專門針對漢字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們進行了一場游戲活動。具體而言,我利用本課上述漢字組成了一個個詞語,并將它們印到了紙牌上,之后,在課堂上進行游戲時將學生們劃分到了不同的小組,要求各小組輪流上臺比劃猜詞。此過程中,比劃的同學可以盡可能利用一切肢體語言,同時也可以輔助一些描繪性的口頭語言,但是卻不能出現所猜詞語中的任何一個字。而猜詞的學生則需要聯想自己所學漢字知識來分析同伴的肢體與口頭語言信息,以順利猜出正確答案,同時還要將它們準確書寫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需要有效回憶自己所學漢字的基本意義,聯想漢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內涵,以順利完成游戲任務,因而大大提高了漢字理解效率,最終順利掌握了漢字相關多元知識。
三、創設生活情境,給予學生漢字應用機會
一般而言,假如缺少實際應用這一環節,學生們通常難以真正將漢字相關知識徹底消化而助力自身素養提升,很容易在一段時間之后將所學忘記。由此,平時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們就要適時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漢字應用機會,幫助學生在有效實踐中鞏固所學漢字知識,豐富知識儲備。
例如,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海濱小鎮》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我在基礎講解環節完成了既定的識字教學計劃,接著在課堂練習環節又組織學生們進行了相應的實踐鍛煉活動。具體而言,我借助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了一幅幅生活場景圖片,同時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觀察分析時間。接著就要求學生準確運用本課所學諸多漢字組織語言,以對所看到的生活畫面進行描述。最終大家共同評選出表現最為優異的同學,給予一定獎勵。在上述借助生活情境所開展的識字教學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了再次復習漢字知識的機會,以及良好的漢字應用實踐機會,因而最終進一步優化了識字認字效果,促進了識字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總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們科學認字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都需要重點加以關注的任務。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即需要不斷就如何做好相關工作進行探索研究,益于最終借助優質策略順利促進學生漢字知識儲備迅速豐富。
參考文獻:
[1]海生香.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青海教育,2019(Z2):59.
[2]陳麗萍.情景化課堂教學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