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紅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學也迎來了新挑戰,減負增效的理念已滲透到初中數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新形勢下,想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值得關注的話題,本文筆者對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減負增效;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區別于小學,它呈現出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較多,知識面較廣等特點,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發展完全,面對數學知識時,常常產生學習壓力,并陷入思維的誤區中,長此以往,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創新教學方法,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降低學習的壓力,還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突破他們存在的思維障礙,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筆者以初中數學為切入點,從“創設生活情境、設置課堂問題、借助信息技術”三個方面對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情感共鳴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但目前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將理性知識直接引入到教學中,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知識時,存在一定的思維難度,而且使數學學科失去了自身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熟悉的情境中,引發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感性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塑造應用意識。
筆者在進行“有理數”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負數的意義,并體會有理數的應用價值,考慮到學生對生活中的負數并不陌生,首先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同學們,你們發現飲料瓶外包裝上印有500±30ml,知道這是代表什么意思嗎?”由于這一實例是學生們所熟知的,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后回答:“500ml是標準量,比500ml少30ml或者比500ml多30ml都是符合標準的。”在此情況下,引導學生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因此,生活情境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還能夠引發其內在情感的升華,降低其學習抽象數學知識的壓力,從而幫助學生將知識靈活掌握。
二、巧設課堂問題,激活發散思維
課堂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鍵依據,也是激活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教師設置課堂問題時,往往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現狀,使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復雜,造成問題失去自身的價值,也會使課堂營造出尷尬的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巧設課堂問題,如,以舊問題引出新知識,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識,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法”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有理數的加法法則,考慮到學生已經對正數加法有了一定的學習,首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截取足球比賽的視頻,并將其播放,伴隨著幾個問題提出,如,這支球隊比賽贏了2個球,又贏了3個球,凈勝球是多少?這支球隊比賽輸了2個球,贏了3個球,凈勝球是多少?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激活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還能充分地將正負數相關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同時,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將其有效解決,從而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三、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也成為大勢所趨,這一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一言堂的形式,還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三維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多種感官沖擊,激發學習興趣,此外,這一整合模式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了有效方法。
筆者在進行“從三個方向看物體的形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通過物體的不同方向,觀察到不同的圖形,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方式還是以直觀形象為主,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播放“三山實驗”模擬動畫,吸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這三座山是不同的,在此情況下,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因此,引入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從而為教學的有效展開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教學是否達到有效性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效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還能夠幫助學生發展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并提高其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趣味化場景中,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其內在情感共鳴,同時,也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課堂問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以激活其思維意識,此外,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合理的將信息技術整合于數學教學中,打破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君護.淺析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構建[J].情感讀本,2019(8):75-75.
[2]嚴亮紅.淺析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8(63):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