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嬌
摘? 要:數學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提升學生理性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綜合素質來說,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教師教好數學,并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不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與熱情,導致教學工作難以深入開展。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改變這一現狀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教學方法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想要更加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當中,大部分教師似乎并不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單調的教學方式,單向地向學生進行知識輸出,課堂的趣味性明顯不足。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需要將數學游戲融入課堂、練習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使用趣味問題進行教學,從此三方面入手,定能達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游戲教學,提升課堂趣味性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認知習慣與認知特點偏向感性,而數學學科具有思維嚴謹、邏輯縝密的特點,偏向理性,導致學生感性的認知習慣和特點與理性的數學知識之間產生了短時間內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加高效,教師需要將理性的數學知識直觀化,迎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習慣,進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數學知識,并更好地進行運用。
教師想要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將游戲引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愛玩、活潑好動是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游戲引入到課堂中,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教師在執教“組合圖形的面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使用“七巧板”進行教學,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七巧板,在此過程中,便能夠帶領學生回顧多邊形的特點與相關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將七巧板組合成一個個有趣的圖案,并讓學生根據之前所學過的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去求出自己所創造的圖形的面積。不僅如此,在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七巧板的不同顏色,向學生簡單滲透作輔助線的數學方法,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
二、生活化教學,提升教學實用性
要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有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夠有所體現,讓學生意識到,掌握數學知識,就是掌握現實生活的實用技能。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課后時間,并主動地學好數學。
教師想要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有效地聯系現實生活,使用情境教學法,是達成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教學的目標的主要途徑。一般來說,情境教學法本身即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融入課堂,進而提升數學課堂的參與度,讓學生能夠在生活情境當中進行思考,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例如,教師在執教“四則混合運算”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營造“購物”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組織形式,完成“商場購物”過程中的付款與找零,學生便能夠在情境當中更好地掌握“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與此同時,在此過程當中,教師也能帶領學生更好地掌握現實生活當中常見的“總價=單價×數量”的關系,有效地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而不對學生造成過重的負擔。
三、趣味問題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源于疑”,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所使用的問題是否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是評判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優質的重要標準。教師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在課堂中所使用的問題入手,是否能夠同樣起到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趣味性的問題,能夠更直接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進而使課堂中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由于教師所采用的問題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學生愿意思考,而不是坐在座位上等待教師的解答,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會使學生對教師強烈的依賴心理得到改善,使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得到充分提升,進而在課堂當中的表現更加活躍。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時,首先,教師要將游戲引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思考;其次,教師要聯系現實生活,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最后,教師要學會使用趣味性的問題來支撐課堂教學活動。只有通過以上方法,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興趣的積極影響,促使學生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數學趣味性教學才算發揮了最大的功效。
參考文獻:
[1]楊效明.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254.
[2]華湑春.淺談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