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也隨之更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素質發展,而情境教學法的出現為有效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它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獲得心理機制的發展,還能夠幫助學生將學科知識得以靈活掌握,因此,本文筆者對其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教學法;生活化情境;游戲化情境;故事化情境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高峰期,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時期,初中數學區別于小學,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知識難度也呈坡度上升,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還未完全發展,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往往產生思維的偏差,理性思維的發展也自然無從談起,而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還能夠降低學生理解過程中的難度,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本文筆者以初中數學為切入點,從“生活化情境、游戲化情境、故事化情境”三個方面對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引起情感共鳴
數學知識大多數來自生活,并運用于生活中,但目前教師往往忽視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造成學生的應用意識較為薄弱,對知識的學習也往往產生思維障礙,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應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本質,并發現蘊含在其中的數學原理,這樣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其應用意識,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刻度。
筆者進行“從三個方向看物體的形狀”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初步理解從不同的方向看物體是不同的,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合理的想象,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創設生活化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水壺圖片作為教學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伴隨著問題的產生,提出:“同學們,水壺都是平常我們所見過的,但從不同的角度,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否一樣?”隨后再次展示水壺從不同方向所形成的形狀圖,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伴隨著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展開了教學活動,因此,生活化情境不僅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還能夠拉近與知識的親切感,從而為理性概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構建游戲化情境,增加參與程度
由于初中生對外界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但他們的注意力并不能保持很長的時間,而游戲化情境恰恰順應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構建游戲化情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游戲過程中,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營造出“以人為本”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筆者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法”教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基于學生對有理數加法法則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構建游戲化情境,將寫有正數和負數的圖片分發給每一位學生,再將學生分為兩組,設置游戲規則:“筆者說出一個數,每個組派兩個成員出列,兩位學生所代表的數字之和與之相符則為正確,答對記一分,答錯不得分,最后分數最高的一組獲勝”,由于學生具有較強的勝負欲和榮辱感,因而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程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對有理數加法運算的訓練,從而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設置故事化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史作為數學課程的一部分,是提高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重要來源,也是拓展學生知識層面的動力,但目前教師往往忽視數學史的挖掘和使用,導致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層面較為狹窄,因此,教師應以故事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史,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對數學本質產生直觀的印象,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體會到數學理論的來之不易,從而提高課堂的整體效果。
筆者在進行“探索勾股定理”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經歷探索勾股定理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并使學生了解有關勾股定理的歷史,首先設置故事化情境,以“畢達哥拉斯定理和商高定理”兩個故事為教學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感受了勾股定理的發展由來,此外,使學生對勾股定理產生一定的表象認知,在此情況下,展開了教學活動。因此,故事化情境不僅能夠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強化學生對客觀事實的理解,為教學的順利展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是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它不但打破了枯燥的課堂氛圍,而且是以具體情境化的模式展開教學,并對學生起到了暗示與啟發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生活環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也可具體的教學內容,構建游戲化情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程度,此外,教師也應設置故事化情境,以數學史作為導入,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形成的歷程,還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并為有效教學的展開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陳盈潤.情境教學,多彩課堂——生活情境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9(3).
[2]侯立偉.有效開展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