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華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標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作為重要目標這一,這也是塑造語文核心素養的必備要求。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既有利于學生廣泛汲取信息、深入溝通交流,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提升綜合能力素質。因此,對于正處于語言“爆發期”的小學生來說,在語文教學中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這是當下語文教改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對策
現代社會發展對人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現行《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已得到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內容,實現語文知識的內化與遷移,綜合性地鍛煉學生語文觀察能力、語言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一、深入閱讀文本,激起表達欲望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學生能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自由地表達觀點、反映情感態度,這也是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重要表現。因此可以說,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既是語文教改的客觀要求,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那么如何促進學生表達興趣,如何提升表達能力?筆者認為深入閱讀文本,選取適合的主題最為關鍵。語言表達的主題一方面要立足文本知識,體現課程教育目標,另一方面要立足生活體驗,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例如學完課文《慈母情深》后,圍繞“慈母情深”為話題設計語言表達活動:古今中外有很多經典的描寫母親的文章、詩詞及歌曲,你能說一說自己印象最深的作品有哪些嗎?這些作品帶給你什么啟發?講一講你與母親的故事。孩子與母親的故事每天都有發生,孩子們也就信手拈來,大家躍躍欲試地想要表達與分享自己的母愛。在熱鬧的口語交流活動中,不僅更深刻地認識課文中的“慈母”形象,也體會了“母愛的偉大”。
二、調動情感共鳴,活躍表達思想
語文課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調動情感共鳴,以此活躍學生的表達思想,促進思維的發散性與創新性。另外,開展語言活動還要奠定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觀點,樹立交際的自信心。例如學習課文《狐貍和烏鴉》時,結合課文的內容創設情境,邀請學生分別扮演烏鴉和狐貍的角色,并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第二天,狐貍和烏鴉又相遇了,它們之間又發生了哪些趣事呢?”在生動的情景中,大家充分展開想象與聯想,創新性地拓展故事、補充故事,在角色模擬中鍛煉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增添了課堂學習的樂趣。
三、落實激勵評價,收獲表達樂趣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有限,所以他們表達時可能詞不達意,或者出現語法錯誤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是激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激勵評價,既能維護學生的自信心,也能促進他們自己查缺補漏、發展進步,收獲表達的樂趣。例如學完《花鐘》之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各樣花朵的圖片,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來介紹自己熟悉的一種花。很快就有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最喜歡杜鵑花,有黃色的,還有紅色的。”這樣的表達顯然不夠完整,但是教師不要急于補充,而是用語言激勵:“老師也很喜歡杜鵑花,你觀察得真仔細啊!但是好像介紹的還不夠完整,你覺得杜鵑花還有哪些特征吸引你呢?”有了耐心的啟發與激勵,才有了接下來更深入的語言交流。學生順著老師的思路繼續深入且全面的表達,他們在老師的表揚中樹立了自信心,又在自由的語言表達中獲得了成就感。
四、選取生活話題,豐富表達體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應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所以教師要組織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的表達,在自我展示中豐富表達體驗,提升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利用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話題演講”,每天一名同學上臺,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演講主題,演講結束后同學之間互相點評、交流感想;再有課堂上為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平臺”,經常組織口頭作文活動,可以看圖說話,也可以圍繞“主題”說話,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表達機會,結合學過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組織語言發表觀點。這樣逐步從“說”過渡到“寫”,通過讀寫結合鍛煉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夯實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有效的語文教學過程也是學生與教師、文本對話交流的過程,教師要把握一切契機訓練學生傾聽、思考、表達等綜合能力,遵循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豐富語文課堂的語言實踐活動,發揮學生的話語主體作用。讓他們在生動、靈活、豐富的學習感悟中積極表達、樂于表達、有效表達。
參考文獻:
[1]林筱敏.注重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全面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華夏教師,2019,(6):22.
[2]林通莉.怎樣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