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明
摘? 要:《指南》指出學前教育任務是,建構后繼學習及終身發展的基礎,并提到: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規則意識就是要讓全體幼兒都能發自內心,能夠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已的不良行為,限制自已不擾亂一定的生活習慣、社會秩序,知道生活在一個集體里,就要有一定的約束力,不能隨心所欲。
關鍵詞:自主學習;尊重;遵守;商討
在活動中,幼兒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的區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發展速度來劃定完成一定學習任務的時間段,體現了幼兒的自主學習,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但是,完全的自由環境和材料、時間的選擇往往讓一些規則意識弱的幼兒產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現在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沒有規則,都被寵著長大,讓他們在一個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動的干擾,沒有重點,沒有意圖,沒有規則意識,從而直接影響到區角活動的質量。
如何在區角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經過不斷在區角活動中用心觀察、實踐與探索,我覺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創設良好區角環境,隱含滲透規則
“環境是可以說話的”,“環境是我們的第三位老師”??梢?,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它可以誘發幼兒的積極行為。因此,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利用環境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使他們在任何一個角落都有所收獲,這對幼兒自主地形成規則意識大有作用。
規則暗示法。所謂暗示法,是指將區域活動規則蘊涵在環境之中,讓“環境說話”,讓區域中的環境來告訴幼兒該區域的活動規則。規則的暗示包括對每個區活動人數的暗示、操作時間的暗示、操作內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個區的入口處粘貼水果標志圖,上面有一定數量的插孔,當幼兒的照片在水果上插滿時,其他幼兒就不能再進去活動了。
張貼法。規則的掌握與遵守不能只依靠環境暗示,有些規則還可以通過圖畫或照片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貼在適當的位置,提醒幼兒遵守。
二、師幼共同協商,形成完善規則。
區角活動既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同時也是教師所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因而,區角活動規則的制訂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在實踐中,我們總結出師幼共同制訂活動規則的三種有效方法:
(一)在討論中共同商討
討論往往是圍繞在區角活動中所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展開的,這種“問題”一般是會影響到該活動正常進行,又是幼兒無法自行解決的。討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應的規則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如,有些區角因人數較多,而發生了幼兒爭搶玩具、學具現象;有的幼兒在活動中無故中途退出而導致活動無法繼續進行……諸如此類情況,教師便可以及時組織幼兒就發生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讓幼兒明白,這一“問題”若不解決,將會影響到活動的正常開展;而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是共同商討相應的活動規則。
(二)在試誤中逐步形成
有時幼兒在活動中遇到有關活動規則方面的問題,教師不應急著把解決問題的“答案”告訴幼兒,可以讓幼兒在試誤中逐漸去建立起相應的活動規則。
在建構區,幼兒經常會因一塊積木而爭得不可開交,甚至動用武力。起初,我給孩子們制定了“誰先拿到誰先玩的規則”,可是,在實踐中發現,有的幼兒并不需要多少積木,卻獨占了許多,其他幼兒玩的就少了,爭吵也在所難免。為此,我請幼兒參與討論制定建構區的游戲規則。
三、教師正確引導,長效實行規則。
有了規則,不等于幼兒就有了符合規則的行為。還必須讓幼兒的主動認識、主動接受,將規則轉化為幼兒的內在需要,激發幼兒遵守規則的欲望。從幼兒規則意識的內容和發展特點出發,教師可利用多種方法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
(一)及時評價,正面引導
對于幼兒遵守規則情況,每天要在區角活動的講評時間進行小結,談談幼兒的進步與不足,給進步的幼兒給予獎勵或鼓勵。對存在不足的幼兒,提出希望,但要杜絕老生常談,以免幼兒產生厭倦的情緒。
(二)尊重差異,分層指導
對幼兒來說,讓他們每次都能很好的執行規則是有難度的,而且孩子間也存在性格與能力差異。因此我們要給予幼兒時間與機會,讓他們慢慢適應。比如,在區角活動時,總有一部分幼兒自控能力差、易興奮、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這些幼兒就需要我們老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發揮能力強的幼兒的作用。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互動游戲中,獲取新的經驗與能力,而在這其中,老師的表揚與鼓勵是少不了的。
(三)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孩子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他是通過成人尤其是老師、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己的。因為他還不了解真正意義上的對或者錯,如果我們說話不算話,沒有遵守一些規則,也許自己的這些壞習慣正在引導孩子,因為孩子也在“看事做事”,以后也許就會成為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原因。
(四)持之以恒,長效管理
規則的執行不是一兩天猛抓就能夠達到要求,這是一個長期管理的過程。因為幼兒的年齡小,神精系統發育還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忘記老師說的話,所以需要老師不斷提醒。讓幼兒在一天天的成長中,逐步建立規則意識,使規則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五)及時提醒,督促執行
幼兒由于受年齡特點的制約,在活動中常常會因忘記規則而影響了自己人或別人的操作活動。像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用提醒法給予幼兒適當的幫助。提醒,可以是教師對幼兒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兒對幼兒的提醒。由于幼兒間的“提醒”,是完全一種自由、平等的關系中進行的,往往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
培養規則意識,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如果孩子只是服從教師制定的規則,可能奏效于一時,容易使幼兒形成消極執行規則的態度。如果讓幼兒在寬松、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學會自己制定規則,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的社會生活,學習遵守社會基本規則。在成人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的潛移默化影響下,通過學習和耳濡目染,兒童會把規則內化到心里,為將來做一個遵紀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幼兒園3——6歲兒童發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