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智


摘 要:在當前的高中數學專題復習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是圍繞當前十分熱門的高考考點來選擇合適的專題。教師在篩選考核幾率較大的專題時,需要指導學生能夠回歸復習的教材,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識理解能力。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討論中來,迅速提升學生學習效率。通過微專題的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水平,以及解決難題的思維嚴密性,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意義重大。
關鍵詞:高中數學;微專題;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數學的微專題教學需要教師圍繞著復習的關鍵點和重點知識展開,借助存在緊密相關性的知識和方法,使之成為串聯專題知識點的有效工具。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可以大量收集學生易錯點和學習疑難點,建立學生學習的重點專題,進而使得學生數學的復習更有效率。教師為學生設置復習的微專題,能夠為其確立小的知識復習目標,促進學生將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以及數學核心素養。
一、微專題復習回歸教材,激活所學知識
教材知識是數學基礎建立的根本,高中的數學教學應當建立在回歸教材的基礎之上。教師在高中的復習課上,應當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檢驗,考察學生的數學基礎是否牢固,同樣的知識點一旦存在變式,學生的思維會阻塞在什么地方。教師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梳理,同時也是在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遺忘部分。因此,教師將復習內容設置成為微專題的形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規避一系列的知識誤區。這些微專題知識內容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知識熟悉程度,幫助師生查找復習漏洞,回歸到數學知識的根本喚醒學生的知識記憶,提高其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古典概型和幾何概型”的相關內容時,發現經常有學生混淆古典概型與幾何概型的判定而造成概率計算錯誤,因此教師需為學生組織概率相關的微專題講解。簡單的說,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都是可以窮盡,而對于幾何概型則是表明其基本事件一般無窮計數,因而需要進行測度計算,如長度、面積、體積的比值,均可進行表示。教師在進行概率問題的研究時,還可以串聯學生相對頭疼的排列組合問題,同學生展開討論和分析。幫助學生理清“座次、顏色、順序、結構、分布”等多個出題角度,以此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概率、概形知識的理解,并通過教師的串講對微專題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二、微專題激發生本理念,提高復習效率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嚴格遵循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應當采取合適的教法來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樂于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保證學生的課堂效率。在針對微專題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有效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特別是在微專題課上,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學生來決定所講解的知識,教師需要對課堂進行整體把控。對于學生們進行討論的知識點,教師需要嚴格把控問題的難度,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問題。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立體幾何問題的過程中,應當下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學生接觸立體幾何的考題,一般都會是要求學生找到題目中的二面角,或是某條線和另外一個面夾角的正弦或是余弦值。在高中階段,學生求解立體幾何的方法主要分為構建立體直角坐標系或是尋找二面角。對于空間想象力不足的學生,尋找二面角的過程會極度繁瑣,但學生還是需要具備“建系”和“找角”兩種技能。通過以學生為本的引導和教學,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為學生不厭其煩地講解,最終使得學生可以有效掌握兩種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方法,有效保證了學生的復習效率。
三、微專題強化解題意識,形成知識整體
數學知識具有嚴謹性和抽象性的明顯特點,學生想要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必然需要努力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數學微專題復習的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的解題能力進行突破,既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同時也要拔高學生思考問題的難度。面對選拔性的考試,必然會增大對學生的區分性,故而需要教師在微專題授課期間加大對學生解題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對學生抽象思維的鍛煉,以及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培養等,通過這些專項技能拔高教學,教師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解題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解題思路會越加清晰,明白自己的解題方向需要向哪里靠近。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圓錐曲線的內容,經常會有涉及到一直線同橢圓之間關系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種開放性的情境,由教師設計半道題,學生自己補充完題目,而后完成相應的題目作答。已知m+n=1,直線A的表達式為y=mx+n,橢圓C的表達式為:直線A和橢圓C相交的兩個點分別為M和N。學生補充完題目之后,自己對完整的題目進行求解,最終得到正確的答案。教師則會在一邊進行思維的引導,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明白自己的思維存在那些漏洞,進而及時的查漏補缺。教師也能夠借此控制題目的難度,使各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整體性的認知水平。
四、微專題構建題目模型,解決問題變式
構建完整的數學模型,是一名優秀的高中學生所必備的核心素養。構造數學模型可以幫助學生使用數學的語言進行記憶,通過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進而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微專題進行數學建模的問題講解,教師能夠從函數以及等差數列等多角度展開微專題的教學活動。
例如,函數和不等式是高中最常用的數學模型,很多時候會用到函數以及不等式進行最值的求解。如a,b,c>0,且a(a+b+c)+ab=4-。則2a+b+c最小值為多少?對于此類問題,教師就可以在微專題的課程講解中,指導學生使用不等式的知識進行建模。學生可以從教師講解的知識中領悟關于最值問題的求解過程,以及關于其他求最值的數學模型,如向量建模、線性規劃建模以及數列建模等。通過教師的微專題講解,學生能夠掌握數學建模的基礎原則,進而為學生日后解決類似問題的變式奠定知識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采用微專題進行高中數學的教學,需要回歸課本,以學生為主,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數學建模等,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潘麗.高考數學復習微專題穿插教學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8(36):21+32.
[2]王平平.善用“微專題”,提升高三數學三輪復習質量[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