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云 蔣際謀 丁中文
摘 要: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改革開放以來扶貧開發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項重要內容。福建22年來對口支援重慶萬州,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是我國東西部結對牽手、協作扶貧的一個生動實踐。自1997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響應國務院的“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建設”的號召,根據福建省政府與重慶萬州達成的對口援建意向,派果樹專家團隊到重慶萬州開展科技援建,助力當地枇杷產業發展。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對口支援萬州實施科技援助的經驗及成效為例,探討福建與萬州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主要做法及基本經驗,提出今后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若干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東西部; 扶貧; 枇杷; 支援; 思考
Abstract:The cooper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ast-West China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with the mos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22 years, Fujian has given partner assistance to Wanzhou District in Chongqing,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cooper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ast-West China, which was the vivid practice of the cooper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ast-West China. Since 1997,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AAS) has responded to the call of the State Council, that is, the national counterpar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intention of counterpart support reached between Fujian and Wanzhou District, FAAS has sent the team of fruiter experts to Wanzhou District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ssis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industry of loquat. Taking 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s of FAAS′s counterpart support to Wanzhou District for example, the main methods and basic experience for carrying out the cooper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ast-West China between Fujian and Wanzhou District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n, som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further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ast-West China.
Key words:East-West 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Loquat; Support; Thoughts
中國東西部協作扶貧,是改革開放以來扶貧開發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動員組織東部經濟較發達省市支援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從1979年提出東西對口支援政策,1996年正式提出與實施東西扶貧協作政策,東部向西部選派干部和科技人才數萬名,援助資金160多億元,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的扶貧協作,促進了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1997年開始,響應國務院發出的“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建設”號召,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派出專家團隊支援重慶萬州發展枇杷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以福建22年來科技援建萬州、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實際經歷及成效為例,探討福建實施科技援助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經驗,提出今后持續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若干思考與建議。
1 東西部扶貧協作福建對口支援萬州實踐與做法
萬州是三峽庫區移民任務最重的區,最終動遷人口約25萬人,占三峽庫區113萬移民人口的1/5左右。作為一個新興的移民城市,由于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萬州移民安穩致富的任務相當艱巨。黨中央高度重視三峽工程的建設及庫區移民的生產生活,于1992年做出開展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重大決策,全國21個省(區、市)、10個大城市對口支援三峽庫區19個縣(區)。
根據1997年福建省政府與萬州達成的對口支援意向,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派出果樹專家團隊到萬州指導枇杷基地建設,至今已22年,成效顯著,為三峽庫區特別是萬州移民“遷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做出重要貢獻。
1.1 創新聯動機制推進扶貧協作
福建對萬州的對口科技援建工作架起了福建與萬州東西部互動合作的橋梁。22年來,福建省對口支援三峽移民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以項目資金、苗木支持等形式援助萬州累計資金1000萬元以上。福建省委省政府、省扶貧辦、省科技廳及省農業科學院都把對口支援萬州作為政治責任,多次組織專家到萬州現場調研,與萬州區政府、科委加強聯系交流,制訂幫扶計劃、做好檢查指導、督促任務落實,在產業合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等方面,形成了省直相關部門共同參與扶貧開發的、多級聯動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1]。
圍繞萬州枇杷產業化發展,福建省政府、省科技廳每年下達3~5個項目并配套項目資金,由省農業科學院牽頭實施“枇杷優良品種基地建設試點”“三峽庫區實用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等20多項科技項目,并建立了督促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的相關項目保障機制。福建省農業科學院22年來以“優質枇杷產業化促移民增收致富”為目標,堅持不懈地對口支援萬州。果樹專家團隊250余人次到萬州指導枇杷基地建設;無償支持枇杷良種苗木、接穗3萬株,折款近45萬元;實施枇杷科技項目20個,建立枇杷品種園、研制枇杷品種地方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修建果園基礎設施、發展枇杷花茶與枇杷果酒加工開發等。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以項目為依托,以技術交流為紐帶,在枇杷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給予全產業鏈技術指導與服務,幫助移民增收致富,支持三峽移民工作。
實踐證明,形成各方合力是取得扶貧實效的關鍵。福建相關部門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共同參與對口支援萬州,由政府主導的單項式扶貧走向了全方位協作、互融式發展。福建對口支援萬州是我國東西部結對牽手、協作扶貧的一個生動實踐。萬州原來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168個貧困村、10.85萬名貧困群眾,通過全國各地的援建工作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于2017年3月實現脫貧。
1.2 立足生態優勢打造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途徑。福建為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萬州探索出了通過枇杷產業發展致富的綠色發展道路。萬州區屬北回歸線以北暖濕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區,生態環境條件好,適宜枇杷生長。199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廳領導及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經過多次現場考察與生產調研,確定將扶持萬州區枇杷產業作為對口支援項目。22年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專家團隊向省科技廳爭取項目資金,對萬州開展科技援助,將選育的優新品種和技術在萬州試驗示范成功后,陸續加以大面積推廣種植。枇杷樹作為長江生態林屏障工程的優選樹種,不僅助力萬州成為綠化城市,而且為實現新庫區的生態涵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
萬州熊家鎮蠟燭村是萬州綠色發展的一個生動實踐。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專家們于1998年率先在蠟燭村1組開展優質枇杷引種示范科技項目,從福建省引進枇杷良種‘早鐘6號’‘長紅三號’‘解放鐘’等,建成23.33 hm2‘早鐘6號’核心示范園。在‘早鐘6號’產業發展的基礎上,2006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從多年儲備的優良品種(系)中挑選出適宜當地發展的‘貴妃’‘新白1號’‘新白8號’等優質枇杷新品種用于支援萬州區枇杷產業發展,現已推廣種植示范基地333.33 hm2,新培育‘早鐘6號’和‘貴妃’等優質枇杷苗5.4萬株,為滿足萬州優質枇杷發展提供苗木支撐。福建專家帶去優質枇杷良種,指導農民種植,將科技示范村原本大片的荒山變成了滿山遍野是枇杷樹的果園,實現了依靠綠水青山脫貧致富的夢想。
1.3 通過扶貧扶智激發內生動力
扶貧協作的關鍵是要先“扶智”,從文化水平、知識素養、智慧能力方面幫助被幫扶者,激發貧困地區走出貧困的斗志和內生動力[3]。1997年,萬州當地枇杷栽培觀念比較落后,雖然福建專家帶去了精心選育、已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優質良種,但由于多數村民疏于管理,種植第1年枇杷樹掛果并不多。第2年為解決枇杷掛果不多的問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派出果樹專家到萬州,長期蹲點給予技術指導,從當年采果后到第2年掛果,全周期進行種植管理的指導,找出問題癥結,最終試驗成功,獲得豐收。
福建果樹專家調整扶貧思路,開始注重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模式轉變,幫助貧困群眾盡快真正實現脫貧。果樹專家團隊依托當地科技力量,重點加強科技知識培訓,協助萬州區科委對枇杷種植示范戶進行栽培技術規范培訓,并通過開展“枇杷精”“枇杷王”等優質枇杷評優選優等活動,調動村民加強種植管理的積極性。項目組在課題實施期間250人次赴庫區指導項目實施,采取現場講解、手把手示范指導、入戶面授交流、集中培訓等形式,向農民宣傳科普知識。同時還組織當地企業法人、技術負責人和果農示范戶代表到福建開展現場交流專題培訓。利用栽培管理關鍵時期和枇杷成熟之機,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31次,培訓萬州枇杷專業戶3500人次,不斷提高當地果農的枇杷種植技術水平。印發各類技術宣傳資料1720多份,有效地提高庫區人才素質,加快枇杷產業推廣力度。核心示范基地蠟燭村村民掌握了種植技術,種植熱情高漲,周邊村鎮的農民也紛紛來咨詢枇杷種植方法。蠟燭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枇杷村”,成為萬州發展的新名片。
2 福建對口支援萬州開展扶貧協作成效與經驗
作為全國9個省(區、市)對口支援萬州扶貧隊伍中的一員,福建對口支援三峽移民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成功經驗在于產業帶動的扶貧策略,引進良種的扶貧思路,以及無私奉獻的扶貧合力。
2.1 產業帶動促進轉型升級
產業扶貧是我國實現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福建專家多次到萬州現場考察后,選準以枇杷產業項目帶動萬州傳統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當時的萬州區枇杷只有實生樹,農戶零星種植。由于傳統枇杷生產技術粗放,缺乏主栽品種,品質良莠不齊,單產不高,商品率低,導致萬州枇杷產業效益低下,嚴重制約了其發展規模。福建果樹專家1997年向萬州支援2萬多株10多個品種的枇杷良種苗木,其中包括選育的國內第1個人工有性雜交枇杷良種‘早鐘6號’。經過幾年的示范推廣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此后于2012年加大了優質良種‘貴妃’枇杷的推廣面積,在重慶萬州溪口鄉高接枇杷6600株,在天城鎮小苗定植100 hm2,高接和定植枇杷生長良好,實現了品種結構的優化升級。經過22年的科技援建,如今枇杷已成為萬州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產業[4]。建立的枇杷示范基地規模大、質量高、效益好,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和加快了鄉村依靠科技致富農民的步伐,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示范推廣種植枇杷333.33 hm2,遍布萬州的熊家、天城、分水、武陵、小周、溪口等6個鎮鄉,引進篩選的適栽品種及先進的種植模式還示范推廣到重慶市忠縣、云陽縣、涪陵區,以及周邊的湖北省庫區等地。福建枇杷專家的科技援建工作,帶去了枇杷集約化生產的觀念與技術,實現了萬州特色枇杷產業從無到有,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促進了萬州新興特色枇杷品質提升、產業發展及轉型升級,為三峽庫區特別是萬州移民逐漸致富做出重要貢獻[5]。
2.2 優質品種助力增收致富
良種是實現果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選育的優質枇杷‘貴妃’等新品種在萬州開展示范推廣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貴妃’與‘新白8號’2個優質枇杷品種通過了農業部全國熱帶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召開的專家現場鑒評。專家現場鑒評認為,‘貴妃’枇杷在當地生長的果實口感好,肉質細膩多汁,風味濃甜,優于當地的其他栽培品種,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這些優質枇杷新品種的經濟價值高,市場售價40~60元·kg-1,得到了廣大種植農戶的認可,逐漸成為萬州農民增收致富的優選產業之一。在果樹專家的精心指導下,熊家鎮蠟燭村的農民種植枇杷都實現了脫貧致富,2013年枇杷每667 m2產量達600 kg,原居仙1組52戶果農增收150多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果農王維軍、涂啟盛、劉德成等示范戶,就枇杷1項戶均收入在5萬~8萬元。果樹專家們將選育的‘貴妃’等優質枇杷品種通過高接換種、苗木定植,幫助貧困戶發展枇杷種植增收致富。幫扶對象除了貧困戶還有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支持萬州農業龍頭企業重慶如美農業開發公司建設106.67 hm2枇杷種植基地,發展觀光、旅游、采摘等休閑農業項目,帶動100多戶農戶參與園區建設與經營,共同增收致富。專家們還創新思路,與萬州科委一起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優質枇杷評比、表彰活動,讓果農由被動接收枇杷技術變為主動接收先進管理、種植技術。如今,萬州已將發展優質枇杷產業納入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列為實現惠農增收的目標產業[6]。
2.3 無私奉獻助推扶貧協作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于1997年派出果樹專家團隊支援萬州建設,當時交通不便,不僅要坐火車、汽車、輪渡等多種交通工具、多次轉車,還要徒步走1~2 h泥濘的山路,前后要20多h才能到村里。專家們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將2萬多株枇杷良種苗木,以手拎、肩挑等方式一捆捆地運往千里之外的萬州。他們克服交通、飲食、住宿等諸多不便,傳授果農枇杷種植技術,吃、住在農家,開始了長達22年的漫長而又艱苦的科技援建工作。枇杷專家們在開展技術指導時經常顧不上三餐,忙碌地解決水源、嫁接、疏花等果農種植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難題。枇杷種植示范比較辛苦,不僅要在密密麻麻的枇杷樹葉包圍下忍住蚊蟲叮咬,在嫁接時還常常要爬上高高的枝頭。有的專家在采集科研樣品時不慎從枇杷樹上摔下來受了重傷在病床上躺了半年,有的專家連春節都顧不上回家。長期的烈日暴曬下,皮膚黝黑、手掌粗糙的果樹專家看起來更像地道的農民。福建枇杷專家的無私奉獻得到萬州人民的交口稱贊,萬州科委原主任王興國親切地稱他們為“萬州人”。枇杷專家鄭少泉2014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蔣際謀連續3年被重慶市評為科技部“三區”優秀科技人才。福建果樹專家展現了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為萬州枇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3 鞏固東西部協作發展成果若干思考
當前,萬州貧困縣的“帽子”摘了,脫貧攻堅已進入成果鞏固提升階段。22年過去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原來引進萬州的枇杷品種仍亟須持續更新換代,需要通過高接換種、新植等形式引進優質枇杷新品種,還要完善果園基礎設施,加強枇杷基地的種植管理。為進一步鞏固發展脫貧成果,省農科院將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繼續實施萬州科技援建工作。
3.1 創新扶貧思路提高幫扶實效
福建參與對口支援萬州22年來,萬州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福建省“十三五”扶貧開發專項規劃》指出,要加大對口支援力度。繼續做好對口支援重慶萬州等三峽庫區工作,增強受援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健全工作機制。根據國家及省扶貧開發總體部署,福建今后在開展對口支援萬州的科技扶貧協作中,仍應加大科技支持與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在優質苗木選育、栽培和管理上給予支持,幫助萬州改變觀念、培養人才,同時還要注重創新扶貧思路,提高幫扶實效[7]。一是運用產期調節技術,延長市場供應鏈。‘早鐘6號’‘貴妃’‘新白8號’等枇杷是質優、果大、風味佳的優質品種,商品性好,是示范區域農戶萬元增收產業項目,現已納入重慶庫區森林長江經果林木品種。根據市場產品銷售需求及科技示范企業休閑觀光的采摘需要,專家們意識到應注重“早、中、晚”熟枇杷品種的種植搭配,避開銷售高峰期,提高銷售價格,延長市場供應鏈。二是加強良種苗木繁育,推動產業化發展。在現有引種示范、高產栽培333.33 hm2枇杷的基礎上,還將加快苗木繁育、擴大產業化種植,綠化長江兩岸,帶動萬州移民脫貧致富,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三是創新科技培訓方式,提高果農科技素質。依據苗木標準化栽培技術的要求,采用院壩會、現場會、培訓會、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矮化修剪、疏花疏果、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知識的培訓,重點加強枇杷專業戶的培訓。加強優質品種‘新白8號’和‘貴妃’枇杷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等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提高果農科學化種植管理水平。
3.2 堅持優勢互補提升協作品質
實踐證明,在我國開展對口扶貧協作、結成發展共同體是實現脫貧的有效方式。東部支援西部,先富帶動后富,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對于對口協作受幫扶和幫扶的雙方來說,在扶貧協作過程中資源可以優勢互補,發展成果可以共享[8]。在福建對口支援萬州的22年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枇杷科技研究與萬州枇杷產業共同發展。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發揮果樹科研優勢,讓優秀科研成果在萬州開花結果、促進萬州脫貧致富;萬州則成為福建果樹專家在省外的科研示范基地,萬州和科研實踐豐富與完善了福建果樹的科研成果及成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枇杷技術資源依托——國家果樹種質福州枇杷圃逐漸完善,保存了10個國家或地區的枇杷種質資源15個種(變種)760多份,使其成為世界上枇杷種質資源數量最多的資源圃;枇杷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家、省部級獎,其中“枇杷系列品種選育與區域化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應用”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選育的‘早鐘6號’優質枇杷品種在全國種植3.74萬hm2。福建的技術品種、技術標準在萬州落地,促進了萬州枇杷產業提質升級,福建的優質良種促進了萬州果農增收致富。新時期的扶貧協作就是要調動各方力量,充分發揮東部在農業技術、人才、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創新幫扶機制,拓寬合作領域,從資金、技術領域的援助向經濟、科教、衛生等多領域拓展,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帶動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9]。
3.3 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
扶貧工作關鍵要構建科技扶貧長效機制,讓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真正發揮扶貧實效,提升貧困農戶發展農業生產能力[10]。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開展對口支援萬州的科技扶貧協作,首先是要依托16個專業研究所科技創新團隊的科研力量和創新實力,繼續選派科技專家組建科技扶貧專家服務隊,如農產品加工、生物防治等專家團隊,開展多層面的科技幫扶工作,建立起持續帶動、持續突破的科技扶貧長效機制。其次,依托萬州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地方枇杷協會、扶貧志愿服務組織等社會技術力量,培養技術骨干與鄉村科技服務團隊、培訓示范戶,發揮各方合力,及時解決果農在枇杷種植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第三,建立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從品牌打造、銷售流通等方面著手,解決農戶銷售難題,讓更多的農民走上致富道路[11]。同時,引導開展枇杷果酒等農產品加工技術示范,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萬州枇杷產業可持續發展。
扶貧開發是我國一項長期艱巨而又復雜的歷史任務。福建科技對口支援萬州的扶貧實踐,為我國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了產業扶貧的生動典型范例。新時期我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要調動各方面力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扶貧協作,要發揮集體智慧、開拓科學扶貧協作新思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扶貧模式,攻克區域性整體貧困難題,助力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世界減貧提供“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楊曼路.淺析科技扶貧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四川科技扶貧調查為例[J].決策咨詢,2017,1(37):61-64.
[2]劉薇,顏玲,蘇毅,等.基于農民經濟行為的農村科技扶貧路徑及模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7(6):1187-1191.
[3]譚躍文.創新發展 致富扶貧[J].湖南農業,2017(10):6-7.
[4]周小輝,馬艷青.科技下鄉扶貧戰略探析[J].科技和產業,2016(6):102-106.
[5]陳泉.淺析萬州國家農業公園的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2017(6):40-42.
[6]師儷儷,唐永金.特色品牌農業概況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1):225-226,231.
[7]楊文靜.習近平扶貧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8-13.
[8]孫曉陽.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哲學內涵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15-17.
[9]劉清榮,劉忠林.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江西實踐與啟示——以吉安縣“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為例[J].老區建設,2017(10):8-11.
[10]范守城,尹希果,李俊,等.重慶市科技創業扶貧模式與長效機制探索[J].南方農業,2016,10(28):14-20.
[11]李勇.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扶貧協作政策的歷史演進及其特點[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2):36-43.
(責任編輯:柯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