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幾乎是每個學生都比較頭疼的學科,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即使是英語成績和英語思維都比較好的學生,也不可能在英語的每個知識點上都能理解透徹,所以英語教師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在學生的薄弱環節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讓短板變成學生的長處。對高中生來說,英語是最能拉分的一門學科,所以很多學生也會把精力放在英語這門學科上,但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錯誤,不僅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還會耽誤學生的學業。通過情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學習英語,實現教學高效化。
【關鍵詞】創設情境;高中英語;影響;分析
【作者簡介】牛永花,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恩玲中學。
情境創設對大部分教師來說都不陌生,但是很少有教師真的愿意去把這種方式當作一種日常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教師認為這種方式有些浪費時間,另一方面認為高中生沒必要進行這種方式的教學,少一些花里胡哨的東西,多一些教學的實用性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其實情境創設只要運用得當,在每個年級都是適用的,而且能夠結合實際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某一知識點,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到其中的內涵,可以做到靈活運用知識,給學生英語學習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學習方法的指引。
一、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現狀
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所有的教師習慣性的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認為給學生傳達的知識點越多,學生能夠接受的也就越多,到高中學生學習基本上都靠自覺,教師不需要過于嚴厲的給學生制定學習要求,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內容學生都會自己去消化和摸索,但教師為了提升教學進度,給學生傳授過多的知識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顧及到所有的知識,搞不清楚重點,會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地方浪費大量的時間,得不償失,而且如果教學手段過于生硬,就會導致學生在理解方面有更大的困難,學生有時對某個知識點不感興趣也要硬逼著自己去學習,如果教師能夠把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學生就能在學習中更有興趣和動力,學習起來效率會高很多,受教師對情境創設教學方法認識的不足,高中課堂中這種方法運用的并不是很頻繁,如果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或者是教學中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采取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和實用性,提升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
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
1.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創設情境。當代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十分發達的環境,面對著社會上很多的電子設備,特別是很多電子游戲設備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這些方面。那么可以看出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當代學生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十分發達,所以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優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正確的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情境教學環境中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對英語課堂的知識點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對于課后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能夠十分順利的完成,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那么就需要學英語老師能夠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能夠總體上提高學生的熱情,幫助學生建立對學習的興趣,對日后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比如,在學習英語語法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運用生活情境,讓語法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語法變得簡單易懂。學生就不再怕語法難而不愿意學習了,而是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又如,在第一單元關于“友誼”的話題中,老師可以問問學生們在 日常生活中對友誼的理解,再提問學生們在戰爭時代文中的小女孩兒的友誼的見解。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對自己的思想有了更成熟的建立。這樣,抽象的語法就變成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非常的容易和簡單。
2.對老師進行培訓。在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思維邏輯能力和應用能力較強,所以說好的英語老師往往能夠培養學生較強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那么學領導就需要關注到學英語老師的培養工作,為了進一步確保學英語老師能夠正確的應用情景教學法,并且在具體教學過程能夠對情境教學法有深刻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英語知識體系,能夠對具體的問題有更加清楚的解決思路,那么對學英語老師的定期培訓工作就尤為重要。
三、結束語
為了進一步提高當代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在學階段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落實好現代化教育的發展理念。在情境教學實施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提供一個最恰當的情境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個環境中學到相應的英語知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彩紅,高子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試談高中英語情境教學的內涵理解與有效運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26-28.
[2]周炳英,張路平.要“美麗”更應有“魅力”——例談高中英語課堂情境的創設[J].中學教學參考,2017(1):66-67.
[3]袁玉霞,王東升.情境設計——談教學情境設置的學科特性——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研究,201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