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訓 韓飛
摘要:原油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原油開采從單井、計量間、接轉站、聯合站、直到輸送到用戶,整改過程中,接轉站是比較重要的崗位之一,接轉站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接收計量間來油,并經過初步處理然后輸送到聯合站,在整改生產過程中涉及到較多的工藝管線、機泵、儲罐、壓力容器以及加熱爐等設備設施,安全風險較多,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為此我將要在本文中對油接轉站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消減控制措施,希望對促進油田集輸事業的發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關鍵詞:接轉站;風險分析;消減控制
一、接轉站主要介質理化性質
1、天然氣
爆炸極限:甲烷爆炸極限:5%-15%
理化性質:經過處理的天然氣具有無色、無味、無毒、密度比空氣小。主要物理特性,未處理的天然氣可有汽油味,有時有硫化氫味(俗稱臭雞蛋味)。經過處理的天然氣具有無腐蝕性、易燃易爆等主要化學特性,未處理的天然氣可有腐蝕性
中毒的表現:主要為窒息,若天然氣同時含有硫化氫則毒性增加。早期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乏力等,嚴重者出現直視、昏迷、呼吸困難、四肢強直、去大腦皮質綜合征等。
急救措施:輕癥患者僅做一般對癥處理。迅速將病人脫離中毒現場,吸氧或新鮮空氣。對有意識障礙者,以改善缺氧,解除腦血管痙攣、消除腦水腫為主。可吸氧,用氟美松、甘露醇、速尿等靜滴,并用腦細胞代謝劑如細胞色素C、ATP、維生素B6和輔酶A等靜滴。
2、原油
理化性質:主要是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呈深黃棕色或墨綠色的液體,無刺激氣味,不溶于水。
中毒反應:刺激眼睛和皮膚,導致皮膚紅腫、干燥和皮炎,食入將引發惡心、嘔吐和腹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興奮,繼而引發頭痛、眼 花、困倦及惡心,更嚴重者將精神崩潰、失去意識、陷入昏迷,甚至由于呼吸系統衰竭導致死亡。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
(1)脫去污染的衣著,按用大量水沖洗沖洗皮膚至少15分鐘。就醫。
(2)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水沖洗眼睛,至少15分鐘。就醫。
(3)吸入:迅速撤離現場到空氣新鮮處;如呼吸停止,進行人工呼吸;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有適當的解毒劑,立即服用)。就醫。
二、接轉站風險因素分析
1、接轉站設備、設施:
接轉站的主要工作一是將原油進行收集、初步處理、加熱輸送。二是負責采暖水和摻輸水的加熱、輸送。三是負責污水回注。其主要的設備、設施有:分離器、儲罐、加熱爐、機泵、供電設施、工藝管線和閥門
2、主要危險源:
接轉站的主要危險源是站內機電設備、壓力管道、壓力容器和閥門等設備的液體和氣體泄漏、機械故障、電力系統故障所造成的風險。風險特性表現有火災、中毒、噪聲、高溫、高壓、觸電等。
(1)高溫、高壓:注水系統運行壓力較高,最高可達20MPa。如果壓力管線和壓力容器等特種設備腐蝕監測不到位,致使腐蝕穿孔,可能造成高壓擊傷事故;同時高壓閥門存在應力開裂、腐蝕開裂等泄漏事故。加熱爐溫度較高,如果操作員工勞動保護穿戴不規范,觸及到高溫部位,容易造成人員燙傷。
(2)火災、中毒:當壓力管道和壓力容器腐蝕穿孔或壓力容器壓力表失靈,安全閥定壓過高或發生故障不能及時泄放,就會造成憋壓或泄漏事故,原油及天然氣遇到火源可發生火災。天然氣含硫化氫,毒性隨硫化氫濃度增加而增高,可發生人員中毒事故。
(3)噪聲:接轉站的噪聲聲源主要來自注水系統,注水泵運行噪聲值比較大,操作人員每天接觸噪聲,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對操作人員聽力造成一定的傷害。
(4)觸電:接轉站的電器設備較多,操作不當或維護檢測不到位,尤其是機電設備沒有接地線或接地線接觸不良,因設備發生故障或絕緣損壞而導致漏電,容易引發觸電事故,造成人員觸電傷害。
(5)放射源:放射源發射出來的射線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壞細胞組織,從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當人受到大量射線照射時,可能會產生諸如頭昏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機體損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但當人只受到少量射線照射時,一般不會有不適癥狀,也不會傷害身體。
(6)其他:接轉站內還存在操作人員意外傷害的可能,如機電設備上的零部件固定不牢或設備旋轉部位可能發生機械傷害事故;還有操作人員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的意外事故,以及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意外事故等。
三、消減控制措施
1、提髙操作人員的風險意識
2、定期對設備設施進行檢查檢測
3、操作人員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遵守各項規章制度
4、兼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做好監督檢查督導作用
四、結束語
由于接轉站工作的特殊性,各種安全風險因素較多。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應該對這些安全風險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一些針對性的安全應對措施,將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為最低。
參考文獻:
[1]采油廠聯合站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技術研究[J].李凌峰,姚 安林,廖銳全,蔣宏業,肖峰.石油化工安全環保技術.2008(06):15-16.
[2]油氣集輸接轉站設備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模型[J].李凌峰,劉云,廖銳全,姚安林,肖峰.管道技術與設備.2008(04):37-38.
[3]油田聯合站故障樹評價研究[J].張乃祿,趙曉姣,胡長 嶺.油氣田地面工程.2007(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