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
摘 要:由于學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的階段,思想意識還未樹立,需要老師的引導,才會使其思想以及多方面意識能夠不斷的強化,無論是對孩子今后的學習還是觀念建設都具有較強的影響性。本文對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提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措施,希望能為有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性活動
1 引言
心理的培養能夠決定著學生今后的思想意識樹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相應教育水平也在與之提升,孩子發展主要是由于心理建設相關聯,所以幼兒老師應當明確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多種教育措施,引導學前兒童的心理輔導,管理其成長過程中的諸多情緒,從而保證孩子的健康發展。
2 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學前兒童處于一種對新鮮事物存有好奇心的階段,大多數事物的感知都會通過行為去感知,較為好動,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的表現經常會出現一種渙散的狀態,心理情感起伏程度較強,因此由于以上心理建設,就會導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經常會因為注意力的問題,造成學習效率和質量的下降。學前兒童雖然年紀較小,但是還會存有焦慮的狀況,因為外界的事物從而會產生極度的不自信心理,對待周圍的情感較為敏感,從而經常會引起沒有緣由的哭鬧。如果老師沒有積極的引導,就會因此而產生強烈的恐懼、彷徨以及不安等癥狀,但是老師一旦沒有把握住疏導的力度,就會促使學生的情緒波動再次升級為焦慮和暴躁。上述狀況同樣還會出現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中,學前兒童在同伴之間的交流會較為直觀的展現其心理的變化,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狀態會引發一個良性的循環,促使孩子的心理狀態較為穩定,人際交流更為流暢和自然。但是因為孩子還處于成長階段,對于物質和基本的是非觀念上還存在不足,就會經常因為一些物質原因,引起排斥、攻擊以及猜疑等情況,任由其發展,有可能導致嚴重的霸道、任性等情況[1]。
3 提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措施
3.1 利用故事或者視頻
由于在成長時期,心理的建設剛處于幼苗期,外部環境對其的干擾作用較大,經常會因此產生不用的心理觀念,消極和積極的影響共存,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素質起到嚴重的影響作用。針對上述情況,老師應當合理的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證學生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建設。成長期間,孩子會有較為外化的年齡特征,所以在老師對其做以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其不同的年齡階段,采用多種方式予以引導。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借助故事以及多種視頻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思想意識和興趣,在此外部環境為基礎,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心理教育。例如,在我國經典的傳統故事中就涵蓋多種信息教育資源,通過學習《孔融讓梨》,可以幫助學生能將自己的心境充分融入到故事中,并以其中的孔融為榜樣,在日后的處事過程中,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從而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為其心里發展指明一個正面方向。另外,因為視頻的形式較為生動,容易吸引兒童的興趣,會增加其關注度,所以采用此種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導其心理建設。在觀看《葫蘆娃》的過程中,不僅會感受到更多的生活細節,還有助于兒童對于親人的依戀,優化溝通方式。
3.2 開展趣味性的活動
在情緒的管理上,會處于一種起伏較大的階段,通常會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將任性以及易怒的一面展現出來,隨著時間的遞增,就會造成心理素質建設中存有弊端。并且孩子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強,較為貪玩,對于純理論性的心理輔導方式存有疲憊心理,不能切實開展高質量的心理培訓課程,為保證可以實現高效率的引導,老師就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從而促進理論教育。舉辦趣味性的娛樂活動就會增強孩子的參與程度,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在互動結束之后再根據兒童的活動表現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實現因材施教,在課堂上采用更適合的方式輔導兒童的心理建設。例如,在互動中,把握兒童好動的心理,將一些教材中的心理成長故事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兒童能夠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在《四個好朋友》的故事中,老師讓兒童分為扮演小兔子、小狗、小公雞以及小花貓,并讓其運用生活中可以使用到的禮貌性短語進行交談,不僅會強化兒童溝通方式的質量,還會鍛煉交際能力,從而提升娛樂活動的意義。此外,兒童天性好動和玩耍,采用一些積極的心理游戲從而以小組配合的方式,培養其在團隊中的交流能力,加強在團隊中相處的融洽程度,以實現對其的心理健康培育[2]。
3.3 增強心理環境的構建
在學前兒童的輔導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借助優秀的教育方式,還應當加強對其心理環境構建的重視程度,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學齡前兒童在成長期間經常會受到來自外界因素的影響,但是因為其生活環境的變化就會促使每一天經歷不同的人。所以針對此種情況,應當加強對兒童的心里環境建設,從而有一個良好的交際能力,根據個人的選擇,創建穩定的交際圈子,不僅有利于其生活質量提升,還會加強心理素質建設。兒童的思想更處于萌芽期,對周圍環境的畏懼心理強,因此老師應當對其樂觀、積極的引導,減少畏懼心理,引導其在環境中慢慢適應。兒童較為依賴同伴、父母以及老師,但是因為此特點,經常會受到來源于外界的傷害,為防止此種情況發生從而影響孩子心理,應當主要培養自信心,從而樹立自我意識,增加對事物的看法,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減少對周圍事物的盲從性和依賴感。
3.4 提高老師的素質
除了掌握上述的教學方式,學校還應當密切注意老師的教育質量,身為學前兒童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充足的心理學理論,并在課堂的教育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切實的與教學方式相密切結合。與此同時,老師還需要保持正面的心理狀態,因為積極的心理狀態會干擾到身邊的兒童,使其能受到老師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交際心態。但是一旦老師的心理狀態有較大的浮動,就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受到干擾,從而變得心思飄忽不定,間接的將社會上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中,造成兒童心理的不健全。另外,除了心態的建設,老師還應當注意對兒童行為的管理,兒童的模仿心理較強,而老師的行為能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深遠的影響,針對此類情況,老師應當檢視自身的行為,保持端正的態度和舉止,從而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
3.5 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于在家里時間較長,孩子的行為和舉止均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學校應當加強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建立一個穩定的橋梁,既能將學生課堂表現傳遞給父母,同時也會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定期舉辦家長會,并在會議上向家長普及心理學的知識,從而營造更加科學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家長充分了解兒童在學校的各項表現,從而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獎勵或批評。讓學生家長積極的加入到心理健康的培養過程中,保障兒童可以在家庭中也得到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更加快樂的成長。借助此種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兒童樹立一個較為積極的思想意識,逐漸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處理好和朋友的人際關系,從而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
4 結論
綜上所述,學前兒童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童年中的感知力會影響到今后的成長過程,并且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極大的展現了其不同時期的多種心理因素以及舉止上的變化。針對上述情況,在梳理孩子的心理教育時,應當先幫助其建設心理意識,按照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從而提升其心理建設。
參考文獻:
[1] 倪江情.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析[J].科技資訊,2018,16(33):252-253.
[2] 王娟.淺談學前兒童心理輔導的技巧[J].辦公室業務,2018(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