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鳳
摘? 要:數學在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當中占據著極大的比重,對于學生提升數學素養、理性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來說,有著不可取代的推進作用,足見教師教好數學、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在數學課堂當中投入足夠的熱情。那么,教師應當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構建理想課堂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理想課堂;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相對于小學數學,初中階段的數學更加困難。同時,由于數學學科具有邏輯縝密、知識抽象等特點,給學生的學習與理解過程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這正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產生了抵觸數學,甚至厭惡數學的消極心理情緒,導致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下降加劇。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讓數學課程變得更加精彩紛呈,教師需要從闡釋設置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激情、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三方面入手,讓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全面提升,進而讓教學有效性獲得發展,逐步構建理想課堂。
一、嘗試設置教學情境
環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與心理情緒,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同樣如此,而教學過程所處的環境相對復雜,教師想要通過教學環境影響學生,既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又要創設教學情境,還要對教材進行優化,寓教于樂,并以學習中的樂趣作為促使學生產生思維行為的依托,改變教室內部環境,或通過不同的手段模擬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從而使學生通過更加活躍的思維,去理解并掌握教師想要傳授的數學知識。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不應僅僅是教材內容的傳播者,更應當是課堂教學的創造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創設情境,完全不必將課堂局限在教室中。例如,教師在執教以“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這一數量關系為核心的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室外,由兩名學生面對面,并以不同的速度向彼此走去,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求得這兩名同學的相遇時間。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親身試驗、模擬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實地觀察,并結合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能夠更加快速地完成對問題的探討,并更加高效地掌握此類問題的關鍵數量關系。
二、調動學生學習激情
學習激情主要受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想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構建理想課堂,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循序漸進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為落點,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教學當中,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似乎并不重視,將本應靈活、生動的數學課堂變成了對已知內容的生搬硬套,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在不斷的機械重復當中,使自身的學習激情消磨殆盡。因此,教師想要構建理想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是不可跳過的關鍵一環。
調動學生學習激情的方式種類繁多,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語言,一直到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全部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試想,教師的教學態度嚴謹而不失和藹,語言縝密而不失風趣,讓學生仿佛“聽故事”一般,認真地上完每一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會不高?相反,若教師在講課時態度不端正,接打電話、語言不嚴謹,甚至能被學生找出多出明顯的錯誤,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不可能高漲的。
三、轉變教學觀念與方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不知不覺地走進了一個教學上的誤區,即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把師生雙向交流、互相影響的課堂,變成了向學生開展單向的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學到知識,但學到并不能與學會之間畫上等號。由于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并“包辦一切”,導致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不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也會逐漸減弱,對教師的依賴心理越來越強。因此,教師想要構建理想課堂,改變這種教學觀念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在傳統數學課堂當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樣需要改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大多采用較為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不斷的重復、練習、模仿來達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想要進一步構建理想課堂,要將學生的學習體驗重視起來,轉“被灌輸”為“主動求知”,轉“填鴨式”為“體驗式”教學。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構建理想課堂,首先,要從嘗試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去影響學生,讓學生置身情境當中,通過情境將知識具體化;其次,要通過加強興趣教育、強化自身業務能力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激情,并以此為教學落腳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轉變教師自身的觀念,更換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為數學課堂賦予更強的生命力,理想課堂便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楊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9(21):21.
[2]王立新.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