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楊廣軍
摘? 要:本文提出采用“漣漪型”閱讀,以“一帶N”的方式進行閱讀拓展,以部編版教材文本特質或單元主題為動力源,組織學生基于類文比較的基礎上發散閱讀。這些方法如同水面漣漪層層蕩開,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熱情,增加閱讀經驗,進而提高閱讀力。
關鍵詞:“漣漪型”閱讀;“一帶N”;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展開積累和拓展。鑒于當下兒童閱讀量不足,筆者采用“漣漪型”閱讀,用“一帶N”的方式拓展,以部編版教材文本特質或單元主題為動力源,組織學生展開從節選教材“一”出發并以此拓展,帶動“N”多篇,乃至整本書的系統閱讀。
一、“漣漪型”閱讀的內涵及價值找尋
(一)“漣漪型”閱讀的內涵解讀
“漣漪型”閱讀過程類似于多層次的融合,即從圓的一個中心輻射到周圍的層,并向外擴展。
(二)“一帶N”拓展閱讀
所謂“一帶N”拓展,本文指的是以教材中的單篇或一組課文作為文本學習的“動力源”,并作為突破路徑,帶動一篇、多篇(片斷)乃至整本書的閱讀。借助這種理念開發與此相關聯的課外閱讀拓展文本、微課、微視頻等資源,并探索在課內使用或者部分使用的最優化教學策略,使得課內外閱讀一體,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漣漪型”閱讀價值追蹤
1.由點的教學到“網”的教學延伸
“漣漪型”閱讀,由課內的“一”帶出課外的“N”,是遷移,是應用。讓課外名著在課內部分閱讀,并延伸到課外。既讓學獲得規范的語言文字、語文能力,又交給學生品讀的方法。把學生帶進整本書中,實現由點的教學到“網”的教學延伸。
2.學生知識型到建構型的教學升級
“漣漪型”閱讀通過扮演中文課堂主渠道的角色,將課外經典閱讀內容納入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便于對接的閱讀材料,使語文學習成為有意義的精神活動,而不是純粹的工具性,實現學生知識型到建構型的教學升級。
3.教師傳授型到激勵型的教學轉變
“漣漪型”閱讀,用“一課帶一篇,一課帶一組,一課帶一本”等的閱讀教學策略,使得閱讀內容從一元到多元,閱讀角度從狹窄到寬,閱讀的順序更是由縱向閱讀到橫向閱讀。迫使教師實現由傳授型轉變到激勵型到創新型。
二、“漣漪型”閱讀缺席語文課堂的不良影響
(一)過度依賴語文的“工具性”
教育的功利主義是語文“工具性”的溫床,大部分教師關注的是教材的“一”,是分數,而非學生閱讀的能力和素養的培養。缺少“漣漪型”閱讀的過度追逐,即失去了閱讀的真正意義,同時失去了兒童語文閱讀的“人文性”的關照。
(二)造成“閱讀實踐”的懸缺
曹鴻飛先生在專題報告:《“1+X”聯讀:創新課文“新閱讀”》中指出: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閱讀實踐為主,使課外閱讀內化到課程。使閱讀比較和發現,成為主要的學習方法。“漣漪型”閱讀缺失的教學,就是造成“閱讀實踐”的懸缺。
(三)獨霸“語文課程”的控制權
語文課程,尤其拓展閱讀課就是探究課,創新課。“漣漪型”缺失的語文課程,教師總是獨霸“語文課程”,不會探究創新教材,也不會真正轉變學生觀,不會關注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使學生無法獲得語文閱讀的幸福感。
三、“漣漪型”閱讀:“一帶N”兒童語文拓展的新向度
(一)“一課帶一篇”實施路徑
1.把握特點,拓展同一種文體
教材中,同一種文體的文章有很多,我們可以聚焦某“一”名篇,來帶動諸多“N”同一體裁的文章的學習,這樣更有利于把握同一體裁文章的特點。
2.深入認知,拓展同一名作家
我們要引領學生學會比較閱讀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了解該作家的創作風格、感受作家的高尚情操等,從而更高層次的理解教材文本。
3.豐富內容,拓展同一個對象
同一個寫作對象,不同作者的背景、文體、情感都不可能一樣,引領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中豐富閱讀知識。
(二)“一課帶一組”實施路徑
1.遷移運用型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寫法遷移運用,并讓學生對一些類似的課文進行比較思考,增加語言積累。
2.印證鞏固型
一篇課文五臟俱全,字、詞、句價值觀等,通過一篇文本,你究竟要教給孩子什么,讓孩子學到什么、收獲什么,然后通過“N”再來鞏固加深“一”。
3.內容拓展型
教師可以在選取對象、寫法、情感等方面進行同一內容的拓展,帶領學生補充對比同一內容的一組文章。
(三)“一課帶一本”實施路徑
1.從作者帶出“一”本的閱讀
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說“一篇小說在寫完之前,和作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可以由了解作者帶出閱讀教科書外作家的其他作品,體味該作家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甚至整本名著。
2.從名著梗概帶出“一”本的閱讀
書的概述在名著中可以使讀者一目了然,了解主要內容,還可以使文章具有條理性。學生閱讀故事梗概,會對閱讀名著有高度的興趣。
3.從精彩片段帶出“一”本的閱讀
名著中有許多名篇經過改寫成了我們的教材,推薦閱讀的內容首選該名著,抓住精彩片段引領。在教學中,或在課前,在課堂上,或在課程結束時,必須及時把作家及作品,推薦給學生,打開閱讀之門,引導學生從閱讀到課外,從摘錄到閱讀整本書。
(四)聯結“一”,讓“N”多變
1.“N”的帶入時間多變
首先要以尊重教學參考書的課時分配為前提。一般來說,“一”的時間可控制在25-30分鐘內,帶出的“N”可用10-15分鐘,這樣既能保證“一”的議題教學到位,帶出的”N“又能起到對“一”這個議題的鞏固驗證作用。
2.“N”的帶入形式和時機多變
很多時候,大家以為第二課時后半段幾分鐘帶著讀一下就是“一帶N”了,后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不是這樣的,實際情況遠遠復雜得多、豐富得多。其實,不一定只放在課上的后10分鐘來做拓展閱讀,課前、課中、課尾都可以。
總之,“一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超越了單一的、離散的、傳統的、壁壘化的閱讀教學模式,是以整體性、聯結性、探究性為特征的拓展閱讀教學方式。立足于課內,延伸于課外,是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幸福的閱讀樂園。
參考文獻:
[1]吳欣歆,許艷.書冊閱讀教學現場[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10.
[2][日]印南敦史著,王宇新譯.快速閱讀術[M].中信出版集團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