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紫琪
【摘要】“整體化”作文教學策略重視從多元角度解讀學生的習作訓練,以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教學上的實踐探索。本文以五年級作文教學為例,從三個角度,六個層面講述“整體化”作文教學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效影響。
【關鍵詞】小學作文;“整體化”;教學策略;作文教學;核心素養
知識的整體化,是針對知識的碎片化而言的。在語文教學中,作文部分經常被學生視為“硬骨頭”,恨不得把它剁碎了咽下“肚”。而不斷強調“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的碎片化教學,于學生而言,已然是口號式的存在。韓雪屏教授曾說:“知識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智力工具。人類的教育是通過知識進行的,也就是沒有了教育和教學活動。”她強調的是作文教學不僅是關注其知識性,更要關注其對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體現。“整體化”教學策略強調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演變成學生的能力。
一、多向解讀,聚焦“整體化”的呈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1]在作為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便是要求教師利用課堂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其作文的寫作思維,并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在備課時,教師需要關注以下幾點,從而體現“整體化”。
1.研讀單元作文,明晰作文中的要求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會有一個主題,以此限定學生的寫作重心。因此,在備課時,我們要關注提前研讀單元導讀、單元作文要求,將單元作文需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要素銘刻心中,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在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關注“單元導讀”“單元作文”的習慣。
以五年級上冊《說明文:介紹一種物品》為例,其關注訓練學生寫說明文的能力。該單元的作文要求學生可以從多方面、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物品,并且必須使用說明方法。
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提及“學習本組的說明性文章,要抓住課文的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并試著加以運用。”[2]對比兩者的要求,教師將會發現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之前的教學重點必須圍繞說明方法進行,其次則是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課文《鯨》《新型玻璃》《松鼠》的寫作順序,與描寫動物的哪些方面才能寫成出彩的說明文。教師有意地引導學生發現并歸類總結后,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作文時,也會相對容易掌握本次寫作的重點,隨后嘗試攻克難點。
2.研讀單元課文,整合課文中的范例
單元作文中所涉及的語文要素以課文展示的形式零散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備課時教師需要關注單元課文的引領示范作用。教學時將課文與作文的關聯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把同一語文要素整合后,有針對性、連續性地教。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寫讀后感》,本次習作指導在書中就有明確的范文引導,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范文,引導學生閱讀發現讀后感的寫作模式,并重讀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再現圓明園的宏偉壯觀與珍貴,從而讓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接著再與習作范文相結合,學生討論讀后感“引用原文—議論想法—聯合實際抒發感受—總結升華”的模式,再整合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中國的發展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如此把課文的編排主題與習作主題相結合,這樣就能把課文的語文要素整合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能加深。
在備課時,教師關注多方面地了解單元作文所體現的語文要素,把零散的語文要素集中呈現,由學生自主發現整合其中的結構關系,以此培養學生的整合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二、設計活動,優化“整體化”的實踐
筆者在聽課學習中發現,很多教師在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方面,往往忽視了學生激發興趣、主動發現的過程,甚至是某些寫作的環節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甚至硬性告知,學生才能書寫。這樣的學習,僅僅是“東施效顰”式的學習,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沒有加提高,更未能訓練其觀察能力。“整合化”的學習策略,于學生而言是“組織”,于教師而言是“聯系”。因此,在設計學習活動時,教師要懂得把知識“統整”歸納。
1.聯系生活實際,是“整合化”學習的體現
對于寫作,學生普遍畏難,豎立學生面前的大山是“不知道寫什么”。由此可見,學生在日常積累素材方面的能力較弱。“整合化”教學策略中,“以主題為綱”的統整方法,可以運用在學生日常的素材積累中。教學單元課文時,教師以課文為例要滲透其寫作素材的選擇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引導學生積累、觀察相關素材的生活實踐活動,并記錄個人感受。聯合生活實際,以學生主動參與的形式層級遞進,使學習從課文知識延伸至課外活動,又遷移至課堂學習中,如此一個動態的知識構建過程,會讓作文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把課堂與生活“整合”為一體。
筆者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作文《運用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次活動》時,雖然在講授課文《開國大典》時重視此知識的講解,但一到寫作,學生必然不知所措。因此,在作文講授之前,筆者邀請家長到學校進行“歡度冬至‘餃’暖人心”的主題活動,并制作視頻。如此一來,學生在聽寫作課時,其腦海中便有實際活動浮現。課后,筆者利用信息平臺上傳活動照片以及精彩視頻,以供學生回顧場景的熱鬧與溫暖。
學生對于作文的畏懼,主要體現為沒事可寫。通過整合單元作文與課文的關系,讓學生對素材進行積累,大大降低了學生寫作時的難度。
2.架設活動臺階,是“整合化”學習的保證
《新課標》指出本年段的習作要求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真是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交換修改”等。從以上三點,筆者發現現階段學生不僅要回寫還得能改,而且學生能否表達自我見解,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獲得語文要素的關鍵。“整合化”教學策略,要深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改變,其教學活動結構需要更加清晰,不斷深入。
如,徐棟老師的“作后指導”課例《難忘的一次》,本課屬于作后指導課,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為學生設計了不同層級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第一層,整合學生作文,聚焦“點睛”詞語。
教師出示學生的優秀片段,并提出其語氣詞、感嘆詞用得好,并邀請學生讀后說說作者變達何種想法。如此學生在讀文時,就明白這些詞不僅簡單,而且能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再給出一系列可供選擇的詞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第二層,整合學生素材,關注新奇事。
徐老師再出示學生文章的片段“第一次逃學”,引導學生關注例文的選材有何特點,最終總結為“別人沒有過的經歷”,以實際案例告知學生同樣的題目,素材的新奇十分重要。
第三層,整合個人經歷,“提綱”統整想法。
隨后,教師在出示了學生文章的提綱,師生合作找出重點情節,引出一波三折的寫作方法,同時把作文提綱的撰寫樣式提供給學生參考。最后,學生在堂上根據已寫的作文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提綱。
分層活動,環環相扣,把寫作的難度降低,又把學生的問題以“整合”例子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首先在朗讀與討論中發現了寫這篇作文的小訣竅,其積極性也大大提升。隨后的活動,更是不斷地深化,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獲得寫作的方法,分層次的教學活動有利于作文教學的突破。
三、平臺呈現,體現“整體化”的價值
整體化策略,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化,關注防止知識的孤立化、片面化。在習作教學中,我們需要關注生活實際與知識點的整合。利用信息平臺,把學生的記錄、生活與課堂相結合,并以此激發學生發現生活、積累素材的積極性。學生的日常觀察與收獲,其實都是零碎化的存在,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信息平臺,把零碎的收獲整合成一個整體,在此時教師還需要關注以下兩點。
1.關注素材的呈現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素材就好比一把好米,學生收好這把米是寫作的關鍵。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平臺運用在教學上已成為一個潮流,引導學生學會科學使用信息平臺,是鍛煉其核心素養的體現。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平臺,讓學生根據一周主題進行,素材的積累與發表,并通過討論組的開設,小組之間討論起素材是否符合主題,哪位同學的素材更加符合主題要求。如此一來,學生寫作文時“不知道寫什么”的難題,得到一定的緩解。
利用信息平臺搜集資料,還能達到交流溝通的效果。同樣的主題搜集,學生的不同視角其搜集的素材也各不相同,這樣大家的素材就會更多,為能力較弱的同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2.關注作后的討論
在信息平臺上,筆者要求學生對習作進行討論。教師利用平臺上的討論功能,讓學生就一篇例文進行個人意見的抒發,教師通過整合大家的意見,在課堂上便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課堂效率也有了提高。信息技術平臺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整合學生的意見,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一些安靜的學生抒發個人想法,從而達到訓練其溝通能力的目標。寫作教學在高年段的指導,不能只局限在聽與改的互通,還要關注培養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交換修改的能力,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把細碎的資料搜集整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輸出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成效更佳。
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教師需要關注培養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的能力。在作文教學方面,學生需要把日常學習的文化基礎歸納起來,通過自主意識靈活地運用在作文寫作之中。“整體化”的教學策略,則充分地引導學生努力地發展該方面的能力,綜合運用零碎的知識,以結構化的模式展示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在寫作教學時,教師關注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的積累,強調日常社會生活與寫作學習的融合,化零碎的知識為整體結構,再利用信息技術的平臺作為呈現的媒體,“整體化”教學策略的探究將不斷應用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教學時學生的能力也將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編委會.語文(五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6).
[3]殷亞清.核心素養視野下的習作知識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18(12).
[4]何捷.寫話教學無序,怎么辦[J].小學語文教學,2018(9).
[5]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