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菁
摘 ?要:學校發展的核心是教育內涵發展,內涵建設的出發點是“人的培養”,而目標則是學校育人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自覺。德育既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目標,又是落實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石,建設文化特色,豐富教育內涵,提升德育成效,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因此,基于學校海洋文化特色建設下的德育實踐創新必然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命題。學校德育應該在辦學理念的引領下,體現辦學意志,反映學校文化,彰顯價值取向。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海洋文化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不約而同把目光轉向海洋,一個向海洋要空間、要資源、要財富、要發展的激烈競爭格局已經形成。開發海洋資源,發展藍色經濟,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我國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海洋強國,海洋開發熱潮持續升溫,下海行業、部門、單位和個人日益增多,用海沖突和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生態環境有所惡化,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統籌海洋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海洋新時代,只有讓廣大的青少年接近海洋、認識海洋,才能把握海洋、開發海洋和利用海洋,為人類造福。要想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再鑄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輝煌,使中國成為 21 世紀的海洋強國,我們必須從現在抓起,從娃娃抓起,全面培養他們的海洋意識,逐步樹立海洋經濟觀、海洋政治觀、海洋科技觀、海洋地理觀以及新的海洋國土觀、海洋國防觀、海洋軍事空間觀等,增強他們的藍色國土觀念和捍衛海洋權益的責任感及使命感。
一、閩南海洋文化特征
(一)瀕海而生
閩南地區原是閩越祖族生活的臨海區域,后經由中原移民的不斷融入和南遷,繁衍發展而成。從地理環境上看,閩南位于福建省東南部的瀕海地區,是晉江、九龍江的出海口,面對臺灣海峽這一溝通北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黃金海道,北上可抵日韓,南下直達東南亞諸國。因此,雖然中原移民的涌進引入了中原地區的農作生產習慣,但由于閩南地區背山面海,長期受到海洋文明的滋潤和熏陶,其海洋文化的一些特征仍十分明顯。閩南人民在與風浪的搏擊中,在與時運的抗衡中,充分利用瀕海的地理特征,謀生存,求發展。據明代萬歷《泉州府志》云:“瀕海之民,多以魚鹽為業,而射贏牟息,轉貢四方,罟師估人高帆健艫疾榜擊沐,出沒于霧濤風浪中,習而安之,不懼也。”
(二)信奉海神媽祖
閩南的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步抬升,地形總的來說是西北多山地,東南多平原和丘陵,山地多平地少是其一大特色。這使閩南大面積地發展傳統種植農業受到限制,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正所謂“閩地瘠民貧,生計半資于海,漳泉尤甚。故揚帆蔽海,上及浙直,下及兩粵,貿遷化居,惟海是藉。”獨特的地緣特色和環境約束,再加上當時寸土寸金的田地資源多為士大夫和權貴所有,使得一部分閩南人不得不放棄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的生存模式,而轉向“以海為田、漁鹽商航”的海上作業活動以維持日常生計。但是,由于舊時的航海氣象知識并不發達,捕魚作業的設施也不甚完善,因此,在同大海的生死搏斗中,漁民對海神——媽祖十分崇拜,希冀獲得海神的庇佑。海神媽祖亦稱天上圣母,原名林默,據說是五代閩都巡檢林愿的六女兒,相傳她逝世后經常保護過往的船只,救助海難,因此漁民視為海神,尊稱為媽祖。閩南人信奉媽祖,認為媽祖可以保佑漁民海上作業平安順利,滿載歸來。
二、海洋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國家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要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廣開思路,發掘校內外具有針對和適應性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開發無疑為特色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源泉、動力,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素質教育。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文化蘊涵豐富、寬博廣遠,以海洋文化為依托而衍生出來的與之相貫通的自然知識、習俗語言、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等,和其他諸多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為學生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通過實踐和探索,以海洋文化研究為載體,通過個性化特色教育,為學校的教育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質量、師資水平,豐富學校的文化底蘊,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并從中激發學生熱愛海洋、熱愛家鄉的情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海洋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實踐
作為海洋文化主要內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著眾多能支撐人成長的重要觀念,非常利于人們健康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中華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鄭和精神”被譽為“中華民族之光”。而學校弘揚海洋文化,就是要將“海洋人文精神”在辦學思想中體現,在管理中踐行,在器物中彰顯,在行動中落實,使之與學校德育及管理有機融合,助推學校成人成事。學校以“海納百川,自我超越”辦學行動思想引領,圍繞“成人、求知、創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項目建設為輔助,設計實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題教育活動,科技與人文教育“并駕”,通過科研支撐,不斷突破創新,促進“海洋文化”建設發展,豐富學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設具體工作主要從三方面展開:一是環境文化建設,包括海洋文化標識、文化墻廊及熱帶魚校園觀養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臺創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網站及數據庫建設、創新實驗室建設與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開設;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實踐,包括讀書節、海洋日等節日活動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層年段系列教育活動的設計及實施。后兩方面工作均納入課程管理,同時基礎型課程則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應,促進學科德育,共同落實海洋文化教育。學校教育特色的形成與持續的德育實踐密不可分,需要學校教育行動的持續價值指向及文化的長期積淀。學校概括提煉出具有“四性”特點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寬廣氣度的開放性,協作、互助、奉獻思想的合作性,挑戰、創新、創業精神的開拓性,自信、樂觀、積極品質的自主性”為特點的海洋人文精神,作為我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將其滲透在教學、德育及學校管理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為學生的成人奠基,為學校的發展鑄魂。
四、結束語
世紀更新,擊水弄潮,唯知海者識時,航海者通變,涉海者多謀。海洋興、海洋強、海洋安、海洋和,都有賴于海洋知識教育的普及,海洋科技的進步,海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懷抱著對海洋意識教育的執著,長期堅持,一代一代往下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尹伶俐. 航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海洋文化價值培育[J]. 中國水運(下半月),2008(12):259-260.
[2]林允艷. 植根海洋文化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 基礎教育研究,2018(13):22-24+28.
[3]季惠紅. 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設計與實施[J]. 基礎教育參考,2017(0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