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摘 ?要:人與自然本就應該和諧相處,人與地理更應該相互依存。人生活在土地上,應合理利用土地,分析不同區域環境下的土地性質,而產生人地協調觀。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深挖地理的內涵,尊重自然,重視國土資源。基于人地協調觀的理念,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拓寬對地理的認知空間,提高地理的宏觀思維意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人地協調觀;培養方法
引言:
現代正在積極推進生態建設與環保建設。地理的學習中,不能只看淺層面的知識疑問,還應深入地理進行人地協調觀的討論。高中階段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自然問題,以更加人性化的觀念樹立環保思想。高中的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從學生基礎認知出發,貫徹落實教育改革機制,促使我國的高中青年建立積極健康的思想,從地理的知識中獲得精神層面的熏陶。
一、人地觀念在高中地理中滲透的意義
(一)實現新課程教學要求
素質教育下,要讓學生具備獨立學習意識,探索地理的內涵,而不僅僅是在地理學習中死記硬背,在人地協調觀建立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對自然、環境、環保的問題具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人地協調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心態,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獲得地理學科的精神熏陶。
(二)豐富教學活動
人地協調觀讓地理的知識不再單調與蒼白。學生們在面對地理晦澀的知識時,往往求知欲不強,學習起來較為被動。當人地協調觀成為地理探索的核心與關鍵點,很多問題既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又具有探索趣味性,讓學生意識到地理的學習何其重要,豐富了地理課堂上的教學資源,也讓地理課余的活動多樣化。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可創設情境將地理的場景直觀呈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靈動多變的地理環境。教師應積極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利用融聲音、色彩、圖片、視頻、音樂于一體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了解人地之間的關系,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例如:在學習《城市與環境》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我國改革開放后城市面貌及周邊生態環境巨大的變化。以此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他們在教學情境中更好地感受、體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二)采用問題引導教學法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還應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通過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引發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人地協調的觀念。例如:在學習《人口合理容量》的內容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的問題:(1)什么是人口容量?(2)人口容量這一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現的?(3)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超過該地區人口合理容量會怎樣?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三個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教師在學生回答時進行理論升華,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內涵”,同時,還能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形成。
(三)采用生活化教學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通過生活教育,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因此,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協調觀”,應積極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通過設計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例如:在學習《地形對聚落及交通運輸的影響》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拿出山區修建公路對周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以及地質結構穩定性造成的損害而引發的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模式下,查找資料,分析案例,并總結出如何降低工程建設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案例分析,能有效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形成。
(四)采用案例教學法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還應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法。所謂的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為學生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合作,分析案例,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某城市的環境問題為案例,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通過合作查找資料,了解該城市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及危害,并分析探究出現該問題的原因及解決措施。從學生的參與查找、分析探究中,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人地之間的矛盾,掌握如何進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的自我修復,從而促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五)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在地理學習中,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以此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奠定。例如,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探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對人口發展的影響,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人地觀念。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技術,在互聯網中,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信息。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可以意識到人類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回饋,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人與自然環境發展規律。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對學生滲透“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地理知識,同時促使他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王惠飛,王滔滔,郭芳英.高中地理課堂人地協調觀素養滲透探討以中圖版必修城市化為例[J].地理教育,2019(2):20-22.
[2]沈新榮.人地協調觀視域下高中地理教學探究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5):36-37.
[3]張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教學策略探討以高中地理褶皺為例[J].地理教學,2018(23):19-21,33.
[4]苗會敏.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設計以稻作文化的印記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