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妹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僅僅把教學只停留在科學文化傳授的層次上,而是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問題作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形式,因此,學生提出問題能力是教師值得關注的。本文筆者三個方面對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出問題能力;生活化情境;已有知識;數量關系
問題作為數學的心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途徑,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已經習慣對既定的問題進行分析,而不習慣自己提出問題,導致創造性思維很難被激活。因此,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不僅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并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以引導學生對不斷地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本文筆者以小學數學為切入點,從“生活化情境、學生已有知識、數量關系”三個方面對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從生活化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對正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感知缺乏深刻性,而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更能產生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的思維碰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積極地融入學習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還能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以達到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筆者在進行“位置”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運用不同的詞語描述物體的位置,從而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首先結合學生的預習,引導學生認識行與列,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把班級當成一個游樂場,并分給每個學生不同的卡片,代表一個地點,如,“旋轉木馬”,再請兩位同學展開對話,以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思維,一位學生提出:“我想去摩天輪,在哪個位置?”,另一個同學根據對位置的理解,說出:“在4行3列的位置上”,因此,通過學生積極地融入這一情境中,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從學生已有知識中提出數學問題
目前小學數學學科的考查內容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就題論題,而是為學生營造熟悉的空間,并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提出數學問題,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發散思維,還能幫助他們對已有知識進行聯系,建立知識體系,從而使其對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筆者在“可能性”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與可能”等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首先以游戲導入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為:“紙盒里放入一顆紅色的小球,拿出來會是什么顏色?”學生結合已有認知說出:“拿出來的球一定是紅色,不可能是黃色”,引出“確定性”這一概念,再以“拋硬幣”的方式,引導學生知道拋出去的硬幣可能為正面,也可能為反面,從而引出“可能性”這一概念,最后基于學生理解“一定、不一定、可能”這三個概念的前提下,請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由兩人一組的方式說一說什么問題是一定的、不可能的、可能的,學生們都積極地活躍思維,進而展開討論,如,一位學生說出:“明天下雨嗎?”,另外一位學生回答:“可能”,通過把已知知識作為問題提出的基礎,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激活。
三、從數量關系中提出數學問題
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全,往往解決一個問題時,結果并不能一步得出,尤其在綜合性的題目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問題的已知條件入手,并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把多步問題轉變為多個一步的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還能為下一步問題的展開提供有效的解決思路。
在“小數乘法”教學中,存在一個問題:“小明一共拿了10元錢去文具店買鉛筆,已知一根鉛筆0.8元,小明買了3支,還剩多少錢?”這一問題涉及到小數的乘法與小數的減法兩個知識點,而且不能一步求出來,學生進行思考:“如果想要求得剩下的錢數,就要找到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于是學生找到了“總的錢數減去花去的錢數即為剩下的錢數”這一數量關系,進而轉變為問題:“鉛筆總共花掉多少錢?”,最后在計算出花去的錢數后,自然得到剩下的錢數,從而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綜上所述,小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即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創造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從熟悉的環境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面對綜合性問題時,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進行分析,并通過把多步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小問題,從而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健.如何培養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9):94-94.
[2]朱靜波.如何培養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J].學園:教育科研(18):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