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松
摘 要:伴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素質教育理念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流,現已滲透在各學科的教育中。高中體育作為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加強學生對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的掌握?,F階段在素質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高中體育教學時,要在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時,開展德育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诖?,本文主要對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具體措施進行探討,僅供有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高中體育;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引言: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理念的核心,主要是指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往我國在進行體育教學中,主要的教學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身體素養,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并沒有將其與道德教育聯系在一起。體育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態度,同時也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所以教師應該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將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由此可見,對高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力量
高中學生已經形成自己的意志品質,對于道德行為在自身之上的人群都會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從而不自覺地對這些優秀的人進行模仿。這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規范自身的道德標準,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以往教師在運用榜樣力量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通常在網上搜索大量的材料,向學生講述籃球巨人姚明、短跑健將劉翔等優秀體壇名將的事跡。這種說服教育只能對學生產生短暫的激勵作用,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需要以自身為教材,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約束,樹立崇高道德觀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使自身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個高大、完美的形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嚴格地要求自己,通過自身的優秀人格贏得學生的贊賞與尊重,樹立良好的形象。例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盡量選用專業術語,在示范體育動作中應該保持規范性,并且在使用器械時小心愛護公物。這時就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嚴格約束自己的操作標準,自覺地愛護操作器材。
二、結合體育訓練,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體育課程是學生難得的放松時間,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下,許多的學生對體育學習的重視度不足,利用體育課程做課后復習。這時教師應該制定科學的體育訓練方法,使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制定科學的訓練技巧。例如,教師在課前可以開展放松訓練,使學生呼吸到外界的新鮮空氣,可以暫時放松內心的壓力。在身體適應之后,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通過高強度的練習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跑步課程中,可以以競賽的形式指導學生開展中長跑的訓練,突破學生身體體能的極限,使學生學會只要堅持,最終就會獲得成功,培養學生不畏艱辛,戰勝困難的品質,提高學生的意志力。
三、科學安排教學形式,開展德育教育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轉變以往言傳身教的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活動項目,可以設計接力賽、籃球競賽等需要團隊合作完成的比賽項目。這時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同時也會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集體榮譽感、班級榮譽感。這時學生就會改正自身高傲、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質,意識到合作伙伴在自己成功道路上的意義,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樂于幫助他人的品質。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應用教學評價,在課堂評價中發現學生是否出現思想、態度的變化。針對出現思想偏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心理溝通,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中發現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不高,在課堂活動時,與同學之間缺乏交流,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降低。這時教師就需要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發現,該學生認為體育課程耽誤自己的學習時間,所以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存在逆反心理,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并且該學生認為自己的性格較為孤僻,不善與人交流,所以難以融入集體活動中。這時教師就需要將體育課程學習的必要性進行講解,告知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并且對自己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可以多開展一些小組接力活動,在實際活動中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其明白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難以獲得勝利的,需要與他人進行共同配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滲透教育應用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所以教師應該對德育教育引起重視。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采取教師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力量;結合體育訓練,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科學安排教學形式,開展德育教育等措施,將德育教育滲透到高中體育教學中,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迎新. 試析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J]. 學周刊,2018(17):67-68.
[2]龐印福. 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J]. 學周刊,2016(2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