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福
摘 要:農村基礎教育設施相較于城市較為落后,但是在數學教學活動,尤其是需要更多參照系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就需要教師以身邊的生活為案例進行舉例解析,以生活中的例證來輔助抽象化數學符號具體化。因此教師就必須要聯合實際生活,創設適應農村小學學習數學的環境進行引導性教學,從而利用生活常識來反映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促使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創新”。
關鍵詞:農村小學;小學數學;生活化創新
引言:
雖然近幾年我國城市化越來越擴大化,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小學基礎教育設施依舊比較落后。加之新課改的深化就更加需要農村小學進行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由于基礎教育設施的匱乏,就更需要教師有創造性地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事物引入到小學數學學習中來,以此帶動學生們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同時彌補了農村小學硬件不足的問題。
一、創建生活情境,以熟悉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的數學知識都是基礎性的內容,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也是來源于生活,這就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持。在這個前提下,現實生活就成為創建合理的生活情境最好的切入點。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直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農村生活中找尋可以作為參照系的數學原型,力求從學生的生活中汲取靈感,構建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小學數學知識之間的連接關系,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盡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數學對于生活中計算的應用,啟發學生思考能力,從而為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打下基礎。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教師在教授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繁體是應該找尋日常中比較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物件進行舉例。比如正方體的蛋糕盒、長方體的電冰箱紙殼等,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物體,通過觀察和觸摸的方式對不同的物體進行認知和概括,以便于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總結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異同。比如說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平面,但是長方體某些變的長度是不相同的,而正方體的所有邊長都是等長的。這種教授方式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刻理解,能夠形象的認識到抽象知識的具體內容;另一方面強化了學生對數學抽象概念的理解,便于學生進行主動地觀察、認知和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應用題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
小學數學學習中應用題是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進行例題創新,但是卻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對于學生加深理解幫助不大。加上應試制度的影響,數學的終極目標依舊是解開題目。但實際上許多數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數學教學不能與現實生活脫節,否則就是竭澤而漁,反而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建立和數學邏輯思維的發展。尤其是現今很多農村小學依舊保持著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犧牲了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強行灌輸概念,完全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模式。因此要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嫁接在數學理論上,進行學生探究式思維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三年級數學下冊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其實教材中的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不算緊密,因此教師可以進行轉化,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進行例題的改編。例如:現今班里有40個人,女生16名男生24名,其中一半的男生早上吃3個包子,另一半男生和全部女生每人早上吃2個包子,求班上早上至少需要準備多少個包子。此時完全可以將一半男生和一半女生抽出來作為一個整體,一半男生吃3個,女生和另一半男生吃2個來計算:12x3十(16十12)x2即可計算出,或分男女生來計算:(12x3+12ⅹ2)+16x2也可計算出。這樣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激發學生想象力,引導生活化的創新實踐
我國農村教學設施落后,學生也無法做到如城市一樣的全面化培養,在視野和認知方面存在較大的長別。因此針對農村小學的這些特點教師要將學生的想象力和數學知識學習創造性結合起來,才能彌補教學硬件和學生自身的不足,優化學習環境。通過小學數學教師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實踐生活來進行數學化情境的創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擴大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度和廣度。
以四年級數學下冊的《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可以由學生扮演賣場的收銀員,在結賬的時候計算買賣物品的金額,而買方也在計算需要花多少錢,然后兩方一起對答案。在這期間全班的同學都可以參與監督工作,一方面能夠提升課程對于全班學生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促進數學知識與生活計算問題相結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四、結束語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給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注意將學習的重點從單純的理論知識轉移到實踐教學方面,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章國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新課程(上),2017(1).
[2]何碧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實踐探析[J].考試周刊,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