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青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對初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知識,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理能力。培養學生的數理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而且對于提升物理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數理能力的培養策略,希望對廣大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物理;數理能力;培養策略
一、注重概念教學,提升學生的數理語言表述能力
對于數理語言來講,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在物理學科之中,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定律等內容都可以應用物理語言進行表達。例如,要想表達密度的概念便可以通過以上三種形式進行表達。應用文字語言表達為:“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值”;應用符號語言表達為:“ρ=m/V”;應用圖形語言表達為:僅在第一象限m∝V的正比例圖線[1]。密度概念可以通過三種數理語言進行表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概念,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理能力。這樣才能應用數理語言準確表述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定律等,這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重要基礎。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理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理語言,并能夠通過數理語言描述相關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定律等。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理能力后,需要逐步提升教學難度,使學生的數理語言表述能力不斷提升。例如,教師在進行“阿基米德實驗”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材中對浮力原理的表述是:“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中所受重力的大小[2]。”為了使學生加深對浮力原理的認識和印象,教師可以先不給出教材的描述內容,而是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浮力原理,然后再與教材的表述進行對比。學生通過對比,能夠認識到自己所描述的內容與教材的表述內容之間的偏差,進而會對浮力原理產生深刻的印象。在此過程中,教師既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也要對學生的表述語言進行總結,指出學生語言表述中的偏差,幫助學生采用更加準確、更加精煉的數理語言進行描述,進而提升學生數理語言表述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構建數理模型,培養學生數理能力
物理學習的過程,便是學生知識構建到知識應用的過程。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會逐漸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數理模型,通過數理模型實現學科知識的轉化與應用[3],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數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幫助學生構建數理模型,是指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根據物理概念和物力規律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通過數學運算解決物理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問題情境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數理模型,同時,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審題,幫助學生認識到題目中的正確情境。構建數理模型,需要從問題歸類以及尋找數量關系兩個方面入手。就問題歸類而言,需要學生在正確審題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歸類標準,分析問題屬于哪種特定題型以及哪種物理知識范疇。例如,將問題歸為具體的引力問題、浮力問題或者是液體壓強問題等,能夠將問題正確歸類。學生便可以結合問題的類型解答問題,進而降低問題的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尋找數量關系而言,是指學生能夠結合實際的問題情境,找出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通過數學計算解決物理問題。由此可見,通過構建數理模型,能夠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路更加清晰,并且有助于降低學生解題的難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理能力。
三、通過習題鍛煉學生對數理方法的運用能力
通過物理習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可以鍛煉學生應用數理方法的能力。在解答物理習題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進而能夠起到培養學生數理能力的作用和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數理方法解決物理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等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問題,鍛煉學生對數理方法的應用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把控問題的難度,避免問題過于復雜,以免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理能力,需要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構建物理模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數理方法解決問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光顯. 培養綜合能力 提高綜合素養——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v.909:130.
[2]江俊輝. 高校物理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策略[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v.24;No.204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