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 要:雖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加強閱讀,提升閱讀品位,但是學生課內外閱讀現狀卻仍不樂觀。基于這一現狀,我們開展了多體裁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活動,試圖通過群文閱讀加大學生閱讀量并習得更多閱讀策略。現就詩歌體裁的群文閱讀課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群文閱讀;評價反思;高考銜接
一、高中語文多體裁群文閱讀詩歌體裁的教學實踐過程和評價
(一)群文閱讀《古典詩歌中的香草美人傳統》教學設計簡案
1.學習目標
(1)通過回顧學過的梅蘭竹菊的相關詩詞,總結“香草”在詩歌中的寓意。
(2)通過群文閱讀梳理“美人”在詩歌中的寓意及作用。
2.學習重難點
梳理“花中四君子”及群文中“美人”形象,總結其在詩歌中的寓意及作用。
3.教學過程
(1)導入
重溫《離騷》中含有香草美人的詩句,一齊背誦《蒹葭》并拋出疑問:
①屈原為何佩戴香草?為何把自己比成美人?
②“所謂伊人”指的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嗎?
“香草美人”在詩歌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寓意呢?
(2)香草悅吾心:梳理“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在詩歌中的寓意
提到詩歌中的香草,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梅蘭竹菊了,調動你的知識儲備,談談梅蘭竹菊在詩歌中有著怎樣的寓意,請舉例說明。
展:利用平板討論功能展示你所熟悉的詩詞中的香草,可以采用如下格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清幽香逸,象征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高尚品格。
結:“香草”是詠物詩中最常見的托物言志的意象,詩人托香草或顯示其高潔的品質、堅貞的操守,或抒發人生命運的感慨,或象征賢良的君子大臣。
(3)美人竟何指:探究詩歌中的“美人”讀:大聲誦讀6首詩歌:《長相思》(李白)《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王昌齡)《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張籍)《古風五十九首其四十九》(李白)《青玉案 元夕》(辛棄疾)《秋風辭》(劉徹)思:①這六首詩都塑造了一個共同形象,是什么?找出描寫這一共同形象的句子加以細細品讀;②這些形象背后有何深層含義?
展:利用平板截屏提問功能完成六首詩中“美人”形象寓意的表格,展示成果。
結:這種以宮怨、閨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懷被稱為“托志帷房”。因為“放臣棄婦,自古同情。守志貞居,君子所托”(陳沆《詩比興箋》卷三),所以男性詩人“借女人說話”,常用閨怨題材表達君臣遇合的主題: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遲暮寓功業不就;以空閨寂寞寓懷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擠打擊等。
(4)小結
香草美人是詩歌中一種傳統的比興手法,詩人用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營造一種朦朧的意境之美,給人以揣摩和推敲的空間,符合含蓄、內斂的東方審美情趣,為我們展現了草木亦有情、美人皆有義的世間萬物,形成了中國詩詞作品清新、淡雅的藝術風格。
(二)《古典詩歌中的香草美人傳統》群文閱讀教學實踐過程評價
1.讓學生記憶更深刻,鞏固更透徹
在高中古詩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地講解字詞、梳理文意、強調背誦,以老師的“教”為主,因而沒有真正達到學生“集體建構”的目標。例如本課所涉及的知識點是“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這在單篇教學中已經出現過。可是它淹沒在高中眾多文本中,淹沒在眾多文本所涉及的眾多手法中,因此學生理解不透。而本課為學生準備了六首不同時代、不同作家、體現不同美人形象的詩歌,在這海量的閱讀中,學生一定會對“香草美人”的寓意有一個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2.讓學生參與度更高、參與面更廣
運用平板討論功能完成“香草”寓意的總結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因為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還能及時去點贊其他同學的答案。即使是平時羞于當眾發言的同學,也避免了人前表達的尷尬,互動性更強,參與度更高。而截屏提問形式不僅讓老師及時看到學生答案并作出評價,群文閱讀的形式更是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
3.“讀——思——展——結”的課堂模式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
課堂模式中的前三個環節都是學生的活動,老師要在前三個環節把好關,選取更有趣、更有用的選文讓學生讀,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設置更有價值、更有懸念的議題讓學生思,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選擇更有效、更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展示,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表達。
二、高中語文多體裁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的反思
(一)如何設置群文閱讀教學的評價標準才更有效
我們試圖研制“群文閱讀課堂教學評價表”,從閱讀目標、閱讀議題、閱讀設計、閱讀過程、閱讀成效、個性特色等幾個方面來評價。開發“學生閱讀素養檢測工具”,以“聽、說、讀、寫”為主的檢測工具。書面測試包括知識性、理解性題目測試,寫讀書心得、讀書報告展示等形式;現場檢測包括口語交際、朗誦、背誦、口頭作文等形式。
(二)如何設置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才更有價值
議題無疑是一組群文的關鍵,體現了群文閱讀的向心力、凝聚力,否則群文的課堂就沒有討論的核心,師生間也難以達成所期望的共識。那么,教師應該怎樣確定一組群文的議題呢?如何讓議題更有價值、更有深度、更有趣味?有沒有確定議題的方法指導?議題的確定有沒有內在的邏輯規律呢?這都是我們在研究中的難點和困惑所在。
(三)擴大教師閱讀量才是上好群文閱讀課的根本
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無疑給教師帶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語文老師,我們都忽略了我們更重要的應該是去閱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底蘊,增加自己的涵養。在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有去廣泛地閱讀,涉獵不同領域的閱讀,才能真正為課文找到合適的議題和選文。
(四)怎樣將群文閱讀與高考考試銜接得更加緊密
選擇群文時常以課本內容為依托輻射課外的相關篇目,那么如何更好地對接高考,是值得我們更深入探索的一個問題。畢竟高中生學習時間有限,他們更直接的是要面對高考,但如果與高考銜接過于緊密會不會又成為高考習題集呢?怎樣把握好之間度的問題,怎樣既保證課堂的有趣性,又兼顧課堂的有用性,讓“魚和熊掌兼得”,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 本文系中央電教館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專項課題“高中語文多體裁群文閱讀課堂模式探究”(課題立項編號:184130001)過程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