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容 盧潤香
摘 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本文以江西省上高縣翰堂鎮為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永久基本農田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基礎,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下統稱“兩區”)細化落實到具體地塊,優化區域布局和要素組合,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推進鄉鎮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兩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物聯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一、目標任務:
力爭2018年全面完成全鎮26872畝“兩區” [1]地塊的劃定任務,其中: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21645畝,劃定油菜籽生產保護區5227畝(水稻和油菜籽復種區5227畝)。做到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
力爭到2020年,結合我鎮統籌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基本完成“兩區”建設任務,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兩區”,確保我縣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的基礎更加穩固,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水平穩定提高,農業產業安全顯著增強。
二、具體原則:
——實事求是,科學劃定。嚴格落實國家糧食安全要求,綜合考慮上高經濟發展、生產現狀、水土資源條件等因素,依據“兩區”劃定技術規程,做好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村鎮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相銜接,科學劃定“兩區”,做到數量劃足、質量劃優,實現位置可查證、動態可監測、數據可核實。
——整合資金、統籌建設。圍繞保核心產能、保產業安全的目標,統籌整合中央和省市縣各級涉農資金,積極爭取信貸融資,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建設合力,對劃入“兩區”地塊優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可持續發展。
——完善機制、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落實管護責任,加強“兩區”管護工作,穩定水稻和油菜籽種植面積,保持種植收益在合理水平,確保“兩區”建得好、管得住,能夠長久發揮作用。
三、具體做法:
1、明確“兩區”劃定標準
“兩區”劃定應具備以下條件:水土資源條件較好的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連片,原則上平原地區連片面積不低于500畝,山區、丘陵地區連片面積不低于50畝;農田灌排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生態環境良好,未列入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濕、耕地休耕試點等范圍;具有水稻和油菜籽種植傳統,近3年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已進行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2]確權登記頒證的永久基本農田。優先選擇已建成或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區域進行“兩區”劃定。
2、以村為基礎精準落地
根據省農業廳下達我縣的“兩區”劃定任務和各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全鎮水稻和油菜籽種植面積等情況,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發展潛力,將劃定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村。根據土地利用、農業發展、城鄉建設等相關規劃,按照“兩區”劃定技術規程,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明確“兩區”具體地塊并統一編號,標明“四至”及拐點坐標、面積以及灌排工程條件、作物類型、承包經營主體、土地流轉情況等相關信息。依托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立電子地圖和數據庫,建檔立卡、登記造冊。
3、強化農業科技創新
以“兩區”為重點,深入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擴大推廣優良品種和輕簡節本栽培技術,全面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積極推進物聯網[3]、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著力深化“兩區”范圍內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努力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技推廣和服務能力。
4、依法保護“兩區”
根據農業法、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田水利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全面完善“兩區”保護相關制度,推動制定“兩區”監管方面的法規或規章,將寶貴的水土資源保護起來。嚴格“兩區”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管理,確保其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5、落實管護責任
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將“兩區”地塊的基礎設施管護責任落實到經營主體,督促和指導經營主體加強設施管護。創新農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鼓勵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新型經營主體等參與建設、管理和運營。
6、強化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縣農業項目資金投入和財政支持政策,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優先在“兩區”內統籌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4]。同時,完善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建立“兩區”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動“兩區”農業保險全覆蓋,健全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把“兩區”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各項政策重點支持領域。支持縣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扶持“兩區”建設和生產。
參考文獻
[1] 董峻;構筑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戰略保障線[J];《湖南農業》;2017年第7期。
[2] 王利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若干問題探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3] 康超,梁娜娜;物聯網技術進展與應用策略研究;《中國電子商情:科技創新》;2014年第10期。
[4] 沈宏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冷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0年第9期。
作者簡介:鄒娟容(1984.12),女,漢,江西 宜春,助理工程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盧潤香:女(1971.09),漢,江西,宜春,助理農藝師,函授本科,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