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琴
摘 ?要:目前,我國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比較注重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法等知識的系統訓練,而忽略了對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的學習,導致學生在實際交往過程中無法靈活地運用英語,甚至會產生各種信息障礙,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英語文化意識的滲透與培養,提高學生將英語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策略分析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必要途徑。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具體指所學語言的國家的歷史、地理、習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內容。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使用本民族的文化;二是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使用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對英語教學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圍繞教材和體驗,深入體會文化差異
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時,要先向學生介紹所學內容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實現文化背景知識與教學內容的有效連接,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以對人的稱呼問題舉例,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一般都會習慣用頭銜或是職務來稱呼對方,以示尊敬。如,李老師、林科長……如果直接按照中英文去翻譯,直接稱呼方式是不會被西方的文化接受的。除了officer、doctor等少量單詞可以直接作為稱呼用之外,一般會直接用Mr、Miss、Mrs,后面直接加上姓就可以了,不會采用“Teacher Li”這樣的說法。像是教材中常出現的“what’s your name?”,雖然出現頻率高,但是用起來也比較講究。如果常跟外國人接觸,我們會發現,英語國家的人會主動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m Jack,if you……”需要問及姓名時的場合,如面試時,也只會用“May I have your name?”或是“Your name,please.”比較簡單明了,而如果用“What ’s your name?”去問的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被審問。這種在交際上產生的誤會實際上都與所學語言對象的文化背景有關,因此,教師若想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英語文章或是教材內容,就需要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掃除文化障礙。
二、深入剖析書面表達中的文化信息
英語的書面表達比較嚴謹,注重語句的結構和形式,會借助一些具有連接性質的介詞,如“and”“but”“with”等,使句子結構更加工整。相對而言,漢語就沒有那么嚴格了。主謂結構是英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句法結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簡單句”,而“復合句”就是多個主謂結構通過各種形式連接而成的英語句子,如,賓語從句、定語從句等。英語還有許多固定句式,如,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中的“It is +adj.+(for sb.)to do sth.”“it is+adj.+that 從句”等,而漢語就很少用甚至不用這種形式的連接手段,多多少少會出現語意不明的情況。英語中的語法、動詞時態、名詞的單復數形式等在英語中都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漢語的表達中卻體現不出這一點。這種英漢之間表達形式、句法結構等方面的不同恰恰說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思維建設。因此,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目光放在學生英語思維的構建上,培養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去學習英語,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三、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也可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來進行,拓展學生的“學習英語、應用英語”的渠道,課外活動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學一首英文歌”“共同看一部美劇”組織學生排練一部英語情境短劇等,這些別具一格的活動形式都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幫助學生體會西方英語國家表達的方式。另外,教師可根據西方的某些重大活動舉辦對應主題的活動晚會,如,“Halloween Party”或是“Christmas Party”等。如果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英語國家的夏令營,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深入體驗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除此之外,學生也可通過閱讀英文時報、雜志等途徑,擴展自己的英語詞匯量,學習更加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鍛煉自己的口語與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不應該只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也必須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化的導入,重視文化背景差異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英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不斷加深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澤權. 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應為、難為與作為[D].江南大學,2019.
[2]史曉星. 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N]. 發展導報,2017-11-24(026).
[3]王麗,劉靜怡.論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基于文化回應性教學的角度[J].才智,2017(07):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