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占有重要地位,使學生寫出好的作品更是具有較大挑戰性的教學任務。在平時教學中,一線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思考和總結,以期不斷提升習作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發展。本文針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提出了三點個人見解,即興趣是習作之本,積累是習作之基,創新是習作之魂。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興趣;積累;創新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占有重要地位,使學生寫出好的作品更是具有較大挑戰性的教學任務。本文主要基于筆者平時的教學思考與體會對此談幾點個人見解,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一、興趣是習作之本
很多教師常常“訴苦”,認為習作教學最大的難點在于小學生不愛寫作,甚至怕寫作,換言之也就是對寫作沒有興趣,這就使得教師的一切努力無從施展和發揮效果。其實從客觀上來看,寫作對語文綜合素養要求較高,而且即使對大人來說,也是比較“費腦細胞”的,對小學生來說就更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要克服這一難關,就需要首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愿意寫愛寫,自然就容易達到好的效果,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興趣是寫作之本”,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提高習作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這當然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具體來說可以結合習作主題的特點合理創設情境,類似于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節。例如,在以《國寶大熊貓》為主題的習作課時,教師可首先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圍繞教材上提示的幾個問題(“大熊貓是貓嗎?”“大熊貓吃什么?”等)說一說自己印象中的熊貓是什么樣的,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關于大熊貓的視頻,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感性資料,畫面中大熊貓憨憨的姿態往往逗得學生哈哈大笑并產生一定聯想,從而激發學生對大熊貓這一主題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積極性。
二、積累是習作之基
寫作是對平時積累的素養進行選擇提取和加工改造的過程,有些學生為什么寫不出好的作品,甚至害怕寫作,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以為最為核心的原因是學生在平時的積累不夠,肚里沒有東西,自然無從下筆。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素材積累是寫作的基礎。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使學生掌握課內資源外,還應適當地引入一些課外資源,增加學生素材積累的廣度和深度。在課外資源方面,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多接觸一些文字資料,比如,一些少兒經典名著,事實上,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亦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形成和深化富于個性的生活體驗,并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主旨深刻的文章。因為生活某種意義上是寫作的源泉,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如此,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寫作的材料來源于生活,整個生活時時刻刻向上發展,澄清的寫作材料就會滔滔不絕地流注出來。”此外,在習作訓練中,讓學生進行寫作實踐之前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從生活中選材,從而打開思維空間,在已有的生活體驗得以調動的基礎上再來寫作,就更容易投入進去,寫出好的作品。
三、創新是習作之魂
優秀的習作作品不僅要能夠表達真情實感,還要具有一定新意,能夠讓人眼前一亮。千品一律的作文即使文采斐然,也不免流于下乘,即使看上去情感豐富而濃厚,也往往淪于“無病呻吟”之境,正所謂“創新是習作之魂”。對于小學語文習作而言,如何使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是頗費思量的問題,也是十分核心的問題,而這當然更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教學課題。從教師引導的角度來看,筆者基于自身的實踐和思考認為,效果較顯著的一種方式是適度地幫助學生審題和立意,并引導學生確定具體的主題。以筆者所使用的部編版教材而論,雖然每節習作課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但未免失之寬泛,學生結合教材上的提示和材料寫出的作文往往泛泛而談,因而差別不大相似度較高,因此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定較為細化和具體的主題。比如,說寫大熊貓,可以讓學生從大熊貓的外貌、生活習性、自己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大熊貓的經歷等諸項中選擇一項,重點來描述,這樣既利于學生找到寫作的切入點,也更容易使學生寫出深度和創新之處。自然,在習作評價環節,也要注意指出學生作品中的亮點和可供優化之處,促使學生產生體會和感悟從而獲得進步。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提出了三點個人見解,即興趣是習作之本,積累是習作之基,創新是習作之魂。在平時教學中,一線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思考和總結,以期不斷提升習作教學的有效行,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海業.?關于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一些思考[J].?軟件:電子版,2015(10):15-15.
[2]王娟.?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個性化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6):107-107.
[3]丁建鳳.?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
[4]亢麗.?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6(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