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恩
摘??要:本文中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具體是從降低學生的物理學習坡度,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入手,旨在促進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并在此過程中分別運用生活教學法、探究教學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的同時,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入手,激發學生對高中物理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物理教學具備較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出更好的要求。高中物理老師應充當起課堂總舵手的作用,轉變傳統的物理教學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引入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學形式,構建學生感性認知與物理抽象知識的連接,讓學生在形象具體的物理現象中,掌握物理學習規律,增強物理教學有效性。
一、生活化教學
由于高中物理的抽象性比較強,所以學生對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高中物理老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構建學生生活和物理知識的連接點,從而拉近學生與物理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運用自身的生活體驗,感知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運用物理概念,從而獲得良好物理生活化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超重和失重”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可以開展生活化的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增強學生對物理概念知識的理解力,獲得良好的物理教學效果。具體老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講授物理知識。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物體在超重和失重時的受力示意圖,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知。第二,科學分組。老師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既能夠促進小組間的相互學習,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第三,設置目標。高中物理老師對學生說:“你們可充分運用自己的感知,體會超重和失重的不同,并運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超重和失重的示意圖。”第四,實施引導。老師可以針對性地走入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指引,提升他們物理知識思考的科學性。第五,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探究結束后,老師對學生提問。小陳積極地舉手說:“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感覺有一股力量將自己抬起。在這種情況下,我受到的支持力大于重力,即為超重狀態;在電梯下降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腳底迅速失去了支撐。在這種情況下,重力大于支持力,即為失重狀態。”高中物理老師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詮釋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獲得良好的高中物理教學效果。
二、探究法教學
有些物理知識較為深澀難懂,這對高中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針對這種情況,高中物理老師可以運用探究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挖掘物理知識。由于該部分物理知識是由學生自主探索完成,因此,比老師的言傳身更有印象,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就更加深刻。
例如,在講授《圓周運動》這部分知識時,具體老師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講授基礎知識。老師運用多媒體,講授相關的物理知識概念,比如,角速度、周期、線速度等,為學生的下一步實驗學習掃除障礙。第二,準備實驗,創設問題。老師將自行車搬到課堂,讓學生運用物理基礎知識,分析影響車輪運動速度的因素。第三,展示實驗成果。給老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宇小組的回答。他說:“我們小組通過討論發現,線速度、角速度以及運動周期均會影響車輪的運動速度,而且以上幾個方面與車輪的運動速度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高中物理老師可以運用探究教學法,并創設具有開放性的探究問題,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多角度的探究,在降低學生學習坡度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物理學習興趣度,從而獲得良好的物理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教學
有些物理現象稍縱即逝,而人們的肉眼無法捕捉到相應的畫面。針對這種教學現狀,高中物理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操作,慢放相關的物理實驗情境,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掌握其中蘊含的高中物理知識。
例如,在講授《平拋運動》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很難通過一個簡短的視頻,了解平拋運動中的水平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垂直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因而老師可以邀請專業人員對平拋運動進行隔斷式的拍攝,并將拍攝的照片進行疊加,讓學生通過觀看照片,更為生動形象地了解平拋運動的規律,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促進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但是老師應深刻認識到: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是得以高效運用多媒體的技術的關鍵。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加強對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提升對物理知識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駕馭多媒體教學,提升老師的專業教學水準。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有效教學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在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老師應多些耐心,多些恒心,積極發揚“釘釘子精神”,從而在教學生涯中,反思自己教學的點滴,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參考文獻:
[1]焦永剛.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9(33):41.
[2]夏曉東.基于有效教學的高中物理教學探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