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 金濤 呂弼順 潘紅
摘 要: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出臺,為高校發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在這一進程中,加強高校學科交叉融合既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關鍵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為了提高地方高校優勢學科專業建設,本文以延邊大學新興交叉學科為例,結合其專業發展現狀,提出了學科專業建設的對策,以期為地方院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可參考的決策建議。
關鍵詞:雙一流;學科建設;新興交叉學科;延邊大學
一、背景
本質上而言,“雙一流”建設就是圍繞一流學科建設而延展至一流高校的建設,其核心就是一流學科的建設[1]。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頂端,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環節,亦是重要途徑[2],所以研究生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環節。2017年1月國家曾提出:“鼓勵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2018年8月再次強調:“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加強高校學科交叉融合既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關鍵組成部分。
延邊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依據地緣優勢、文化優勢被選為一流學科。學校為全面推動雙一流學科建設,結合國家“十三五”規劃,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文化為導向,對學科布局和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新建新興交叉學科——區域生態安全與綠色文化。本文以該學科為例,對學科建設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措施,對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綠色發展和人才培養有深刻價值,同時為地方院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可參考的決策建議。
二、學科建設現狀及措施
學科以長白山—圖們江地區、東北亞邊境地區為主要研究區域,開展邊境地區生態安全與綠色文化相關研究。研究區內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是推進以“人類與環境和諧共進發展”為目標的綠色文化建設典型地區,也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主要組成部分。新興交叉學科自2017年申報至今,應該如何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走出一條具有地方高校優勢特色的發展道路。筆者結合延邊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的現狀提出以下措施:
1.學科建設
(1)學科方向
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基于地理學、民族學、生態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旅游管理等學科門類,聚焦以下五個方向。
①生態安全與資源保護。主要對生態安全評價、生態系統服務、生物資源監測、數據庫系統建立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開展研究。
②生態環境監測與空間信息服務。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開展了跨境地區綜合數據管理與共享平臺建設、區域社會與環境長期演化、自然災害綜合評估及預警等研究。
③生物技術與植物資源保育。主要研究特色園藝、園林植物資源。保護特有植物資源,穩定的發揮其生態功能,為邊境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④綠色文化與宜居環境。主要研究歷史文化資源與空間布局、自然和人文環境對該地區文化景觀的影響。
⑤民族生態文化旅游。以民族、生態、文化、旅游為研究對象,重點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2)政策
國家戰略為新興交叉學科特別是生態綠色類學科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自國家“十三五”規劃公布以來,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2018年延邊州政府將旅游業上升到拉動全州經濟轉型的戰略高度,旅游業以逐漸成為延邊地區的支柱產業。延邊大學必須承擔歷史責任,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為實施綠色可持續戰略貢獻力量。
2.人才培養
(1)學生培養
①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理念,轉變教育觀念,拓寬育人渠道,結合多學科優勢和特色,優化多學科的教育資源,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
②在營造人才培養文化氛圍方面,根據多學科交叉的性質特征,營造良好的育人文化和環境[4]。提高團隊成員的科學創造性和自主性,提高團隊成員的思維能力和科學視野。
學校應在已有招生目錄基礎上,開設基于交叉學科的新興專業,擴大招生方向和規模,培養具有多學科思維和能力的本科生。同時,加強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工作,提升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和水平。
(2)課程建設
課程設置過程中借鑒了國內外專業領域學科建設和專家意見,結合學校自身特點,不斷更新完善。新生入學統一培養以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加以地區優勢與地方特色,滲透各專業方向。必修課程有區域生態安全基礎理論、綠色文化基礎理論、空間分析方法與技術。五大研究方向和25門專業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充分體現基于地方綠色發展,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高水平人才。
學科應繼續以地方需求為目標,圍繞地方關鍵、熱點和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提高為地方社會經濟綠色發展服務的能力。
3.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由各學科的學科代表作為團隊帶頭人,輔以具有教授、副教授和講師職稱的中青年教師團隊骨干,構建多層次的學術團隊,其中教授占比24%、副教授35%。在國內外一流大學教師職稱結構比較中可以看出:一流學科的最優師資隊伍構成為教授占比35%~40%,副教授35%左右[5],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學校要繼續加大力度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增大高層次人才在教師隊伍中的占比。放寬編制要求,引入具有不同學術和學歷背景的青年教師以及博士畢業生,提高團隊人員多樣性。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引進1-2位杰青、千人等高端人才。鼓勵和資助教師國外訪學、進修,提高學術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4.平臺建設
新興交叉學科能夠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提供支撐,完善和促進延邊大學學科創新發展,引領學科新方向,提升學校整體實力。2018年多個研究平臺批準建立,這些高水平研究中心兼顧學科前沿性與學科交叉性,將極大地促進交叉學科發展:(1)10月,批準創建“長白山濕地與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2)批準設立秦大河院士工作站。(3)12月,“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保護生態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獲準立項建設。學科依托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省重點實驗室、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等平臺,以及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等實踐教學基地,能夠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充足的條件。
學校應繼續加強平臺建設。爭取引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建設“十三五”規劃優先布局項目,申請設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研究中心。在原有實驗空間和儀器設備基礎上,更新、拓寬新實驗空間,引進一流實驗儀器設備,采取合作共享方式,提高儀器使用效率。
5.合作交流
主辦和承辦重要學術會議,吸引各國專家學者、青年學生開展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國際學術交流氛圍[6]。延邊大學舉辦2018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為師生參加高級別學術交流會議和學術機構任職創造條件。發揮區位優勢和國際交流優勢,廣泛開展與日、俄、朝、韓等國的學術交流,爭取各類國際合作研究和主辦各類高水平學術會議。
6.社會服務
(1)學科在多學科骨干的合作與指導下,建立一套緊跟國際科學前沿、迎合國家戰略方向以及適應地方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培養具有多學科交叉知識和研究背景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做出貢獻。
(2)收集、整理和存儲大尺度、長時間序列的遙感影像數據、氣象觀測數據,同時開展野外定點觀察,收集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等調查數據,建立基礎數據庫。在已有資料基礎上,結合學科特色,補充研究區長時間序列的學術期刊和專業數據,進行目錄整理和數字化,建立基礎文獻庫。
結束語
通過“雙一流”建設,進一步突出學科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為地方發展做先導性的研究。提升學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促進區域經濟綠色發展,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提升國際交流合作及“一帶一路”建設等的服務能力[7]。立足長白山-圖們江地區,面向東北亞,充分發揮生態與區域優勢,創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與創新型科研平臺。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JGJX2018D345)
參考文獻
[1]潘靜.“雙一流”建設的內涵與行動框架[J].江蘇高教,2016(05):24-27.
[2]王若涵.以“雙一流”建設引領交叉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S1):107-110.
[3][4]鄭文濤.提升高校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質量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15):149-150.
[5]卞小強,王牧明.論“雙一流”背景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建設——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8,27(03):39-44.
[6]丁忠民.落實“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助推高校“雙一流”建設——以西南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8(03):6-9+92.
[7]全紅.延邊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摘要)[J].東疆學刊,2018,35(03):2+111.
作者簡介:張宏宇(1994-),男,山東濟寧人,延邊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本文通訊作者:呂弼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