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
摘 要: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探究學習中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度,使課堂活起來,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相應措施。
關鍵詞: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多元評價
新課標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新課標下的教學觀要求教師從“強調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從“單純教師的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且以學生探究為主的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但是筆者發現,在課堂實施時,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顯得非常“安靜”。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在探究學習中讓課堂活起來呢?筆者有以下體會。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在教學中,師生情感產生共鳴,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前提,打破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的基本條件。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教材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親近老師,喜歡老師,學生才更愿意學習老師所教的知識。課堂上教師要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去,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教才會有的放矢;課堂下,老師對學生生活、學習上的“噓寒問暖”,態度上的和藹可親,才能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會輕松自如。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以參與者、交流者、朋友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真誠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一種寬松活躍、自由舒適的課堂氣氛,在這種氛圍中,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靈性,調動學生積極性,使課堂活起來。
二、探究課題要能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科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強烈愿望,才愿意積極參與。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探究模式,因此要結合教材,從學科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入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科技的發展,這也符合生物核心素養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目標。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工廠參觀、方案設計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就曾結合教材設計過這樣一些探究課題:(1)我怎么幫人進行遺傳咨詢(2)我們身邊的植物激素應用(3)我對污染治理的建議等等,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自然愿意進行探究活動,課堂自然活起來。
三、探究問題設置要有梯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
不同學生的基礎有一定的差距,認知能力也不盡相同。對基礎較差的同學,問題過難,會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學習的興趣會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減弱;對基礎較好的同學,問題過易,學生便很容易解決,這樣也不能激起探究的意識,產生不了有效的互動,學習的興趣也會喪失。因此,探究問題的設定要因人而異,不能定的過高或過低,更不能搞“一刀切”。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充分的鉆研教材,充分分析學生,最好是就某一知識點設定幾個相關的、有梯度的可供選擇的課題,盡量引導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互動,讓他們展示不同層面的思維水平,要讓一般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讓好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從而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的求知熱情,使課堂活起來。
四、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探究學習中不僅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它也包括教師組織和引導下的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協調,學會評價。而利用創設的情境,來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利用生生互動合作,讓學生參與探究,生成新知。分組要提前進行,可采取學生自愿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每組人數在3—5人左右。可有意識地將學生搭配分組,高、中、低層次的學生都有。在具體組織時,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任務,有充分的合作時間,有有價值的探究問題。這樣避免學生的英雄主義,使探究學習成為好學生和教師的對話,而基礎不好的學生則成為旁觀者這種情況出現。好的分組合作,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探究,課堂活起來。
五、評價形式多元化,增強學生信心。
新課程也要求新的、多樣化的評價形式。筆者在教學中,評價方式除了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有結果性評價,又有過程性評價;既有教師評價,也有生生評價,另外我還進行了讓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嘗試。當然,這一切都以肯定評價為主。我們每個人都有被認可的愿望和需要,學生的一切成績都需要有老師的及時鼓勵,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贊嘆都可能給他們以最大的信心。表揚除了分數,也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肢體語言如拍肩膀、點頭示意等。對待不同特征的學生,表揚也應當有所差異。某些方面表現較差的學生,一旦取得微小的進步,就馬上給與大力表揚,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對于各方面都較好的學生,表揚應當是溫和但不經常,這樣能起到較持久的激勵作用。當然,必要的批評和學生的自我反思也能使學生增添一份勇氣,增添一份自信。這樣,每個人都有被認可的機會,才能更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課堂自然活起來。
總之,利用各種手段,讓沉悶的課堂活起來,使探究學習落到實處,是我們現在及今后要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