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東
摘 要:一般而言,初中階段所有學生都要通過中考這一關鍵性考驗才能夠進入理想的高中,進而為進入理想大學助力。而分析各個考試科目可以發現,數學這一學科在中考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是一門較難的科目。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不僅需要重視新知講學環節,同時對后期的復習教學環節同樣不能忽視,更要據此探索出諸多優質策略,為學生中考成功提供助益。
關鍵詞:初中數學;中考復習;教學策略
綜合分析以往的初中數學復習教學情況可知,大多任課教師所運用的模式都比較傳統而單一,主要還是以自己統一講解為主,即帶領大家從頭到尾再順一遍課本知識,然后就為學生們提供大量的練習題讓他們進行實踐鍛煉,并不斷對他們進行測驗考查等,但在此復習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通常難以高效率地提升自己的學科能力。由此,初中數學教師就需要對自己現階段所進行的教學工作進行一定的反思改革,從而借助更加優質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們創設出良好的復習學習環境,便于將他們學習積極性充分引發出來的同時,雙方共同努力達標。
一、尊重學生個性,分層次制定復習學習目標
不可否認,每一個學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學習潛力都不同于他人,再加上后天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因素的影響,當他們進入中考備考復習階段的時候自然就顯露出了不同的能力水平,由此一味采用統一教學法就不科學了。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就需要在統一教學之余,給予學生個性充分的尊重,分層次制定不同的復習學習目標,便于學生基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斷學習進步。
例如,在帶領班級學生復習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我就根據同學們的不同能力水平為他們制定了不同的學習目標。具體對于數學能力水平稍差的同學,我只要求他們通過復習學習擁有解答諸如“在某繪畫競賽中,有a幅作品參賽,比去年增加了40%還多2幅,假設去年參賽的繪畫作品是b,那么如何計算得出b的數值?”等較簡單練習題目的能力;同時對于數學能力水平稍好的班級學生,我則要求他們通過知識復習能夠解答“已知一快車長70米,慢車長80米,假如兩車同向而行,則快車追上慢車直至完全超過它用時20秒,若兩車相向而行兩車相遇到完全分開用時4秒。那么兩車每小時分別行駛多少千米?”等稍難的練習題目。這些學習目標是每一個學生可以通過努力達成的,因而也就引發了他們的積極學習動力,有益于進步發展。
二、引用思維導圖,清楚梳理基礎性學科知識
雖然大多中考習題都具有一定的綜合實踐性特點,而不會單純地考察學生們的知識理解記憶情況,但是每一道題中卻都蘊含了相應的基礎知識原理,需要學生們聯系課本知識進行解答,由此基礎知識復習活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具體而言,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這一有效手段開展復習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們清楚明了地梳理基礎性學科知識,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進一步鞏固深化學科認知,有益于進一步能力發展。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復習學習《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章知識內容的時候,我并沒有采用一貫的語言順序講解模式,而是借助了思維導圖這一教學工具。具體而言,我在課前就提前將本章的知識點,如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垂線的性質分析、平行線的性質以及判定內容;三種命題敘述以及四種命題相互之間的關系等總結轉化為了思維導圖。在具體教學課堂上,我將此圖提供給了學生們,要求他們根據思維導圖先自行簡單誦讀復習一遍課本知識,然后我就開始帶領學生們共同梳理本章相關復習要點。最終,學生們即慢慢清楚明了地掌握了相關學科知識,在腦海中形成了此部分知識的整體框架,這樣他們在具體做題的時候自然就可以迅速借助清楚記憶聯想進行解法探索,優質完成練習實踐任務。
三、優化試卷講評,提高初中生知識復習質量
進入初中階段,大多數學教師都會時常帶領學生們進行一定的習題測驗,以幫助學生們時刻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提高應考能力。在此基礎上,初中數學教師還需要對其后的試卷講評進行優化研究,從而進一步挖掘測驗考試的價值,提高學生們的知識復習質量。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完成《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部分知識復習任務之后,我就組織學生們進行了一次測驗考試,對學生們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有效考查。接著在正式開始進行試卷講評之前,我要求學生們先自由結組分析彼此的做題情況,以盡可能獨立解決較簡單的、個性化的題目,而開始進行試卷講評時,我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部分學生覺得較難的題目上,主要解決重難點知識,對于個別題目,我則在課余時間對學生們進行了詳細指導。由此,試卷講評的效率就大大提升,為學生數學知識復習質量提升提供了助益。
總之,初中階段后期備戰中考的復習教學過程是極為關鍵的,一定情況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們的中考成績,因此各數學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科特點持續進行工作反思,從而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助力,促使他們數學綜合能力大幅度提升,迎戰中考。
參考文獻
[1]穆道龍.淺析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16.
[2]徐敏.例談初中數學復習課分層教學的有效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50.